朱时茂谈牧马人解说(朱时茂扛鼎之作)
作为当代作家,张贤亮的作品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其作品数量不多,再加上其曾经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而被划到“右派分子”,被“劳动改造”长达22年之久,在平反后才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影视剧本,其中有一本作品在近两年非常火爆,这就是《肉与灵》,从文章的题目就能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内心和精神挣扎的作品,原型本人就是张贤亮。
作为短篇小说,张贤亮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挚的,以冷静理性的笔触抒发着内心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没有丝毫的怨恨和发泄,而是将这么多年的思考带给读者,其中流淌着感人至深的温情,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1982年,谢晋导演将其改编成了电影《牧马人》,从名称来看,不再聚焦在精神方面,而是通过一个牧民的一生来诠释祖国的美好建设,在豆瓣取得8.7分的评分,可以说,谢晋的改编让影片比小说更有温度和深度,让观众感受到属于人物本身的善良以及岁月带给他他们的变化,含情脉脉又主题深刻,在28年后仍然能体会到那段岁月的磨砺和对祖国的真挚热爱。
本文将从叙述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升华三个部分来解析这部影片相较于小说的出众之处,观众的这些感动并不是毫无由来的,里面凝聚了导演关于那个时代深深的思考。
01、影片以第一人称倒叙的方式回顾许灵均的人生轨迹,采用客观视角聚焦人物内心和主题,将小说中的人物精神和主题融入到父子相认的情节之中。
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创作,谢晋在改编时则以第一人称为切入点,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快的带入金影片,从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视角重心不在于叙述者,而是周围人物的变化,小说以全能视角围绕许灵均展开叙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时代环境的变迁,而电影讲究代入感,用第一人称视角是为了更好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除了叙述角度的改变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些都是难以通过镜头语言直接代入的,因此在处理心理描写内容时,导演采用了蒙太奇方式进行了处理,比如在开头的敕勒川草原与北京环境的对比,父亲为许灵均购物时两者购买的不同物品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内心变化,更利于展现人物形象。
小说中对许灵均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进行了详尽的铺垫,这些都是张贤亮的个人生活经历的展现,包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三反五反运动,还有就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劳动,每个人竭尽所能挣工分,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简朴的物质生活。影片中淡化了这些时代背景,只是用简洁的镜头语言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让人物的行为具有悲惨的阶级属性。
影片的视角主要是为人物形象和主题服务的,小说中聚焦点不光在许灵均身上,还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电影中将谢晋鲜明的导演特色、曲折的人物命运和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质朴细腻的影像风格和人物对于时代、生活的思考,可以算作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作者呈现的是无法诉说的苦难,这种苦难以一个过来人的经历来描述,在身份平反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电影将这种时代的曲折性转化为许灵均和父亲的相认过程中,他怀恨父亲吗?显然过去是恨的。但是岁月不仅磨砺了他的性格,幸福的家庭也让他拥有了向前看的动力。这种表现风格并不是简单的父子相认,而是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做支撑。
在祖国开放之后,一批知识分子选择了出国留学,大部分在学成归来之后回国报效,可是以许父为代表的人士在国外取得了事业的极大成功,却没有在家庭上给孩子们更大的关爱,这是一种父爱的缺失,也使影片具有了更多人文主义关怀内涵。
影片极力表现出一种思想上的纯洁性,用倒叙方式不断回顾那段艰辛的岁月,通过前后对比让观众意识到幸福的根源,当认识到许灵均的现状后,会引发观众对于他经历的悬念,进而引起观众对影片的兴趣,而他不断奋进的回忆又让观众更聚焦在他对于未来人生的选择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谋求财富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当许父要求儿子跟他返回美国时,很多观众会想当然的认为他应该去美国,可是他却犹豫了,这种犹豫被理想主义的坚定所化解,我们发现一旦许灵均坚定了个人意志,竟然坚定的无法改变,这与之前对父亲的原谅和对家人的亏欠心理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也更加凸显出主题的升华。
02、增强细节表现力丰富人物形象,采用错位塑造的方式突出许灵均高尚的情操和秀芝善良的品性,并强化了许灵均对人民的热爱和父亲对祖国的眷恋。
影片中对于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细节完成的,比如许灵均的形象是不修边幅、不善家务的,尽管他身份被定位“右派”,可是在思想上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气馁的情况,他爱看书,具有了良好的美德。
许灵均与秀芝的爱情有种相濡以沫的恬淡,他们的生活是极为简朴的:一口锅、一张炕、一副门帘、两碗热干面,但是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乡亲们在他们结婚当日送上了粮票、布票、粮食等情节极大还原了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和邻里间真挚的感情。
所谓的错位人物塑造方式指的是对于小说中许灵均的弃儿形象和秀芝的母亲形象进行了转变,张贤亮的作品时常采用“才子落难,佳人解救”的惯常套路,许灵均是知识分子,秀芝是贫苦农民,他们本不应发生交集,但是命运的巧合却让他们生活发生了交汇。
许灵均并没有像很多弃儿那样有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是创造出犹如父亲般温暖的形象,对于缺乏父爱关怀是许灵均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反差,他不但拥有巨大的创作力,还没有因为生活的落寞而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初次见秀芝后,他主动为她盛饭、倒水、盖被子,自己睡在地上,这些都是与小说中“不能自制地跌坐在姑娘旁边”,增强了他行为的主动性和思想的成熟性。
秀芝则从母性角色转变为孩童形象,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抬起头,看到他诚挚的目光,默默地把一杯水喝完,体力好像恢复了一些,就跪上炕叠起了被子,然后拉过一条裤子,把膝盖上磨烂的地方展在她的大腿上,解开自己拎来的小白包袱,拿出一小方蓝布和针线,低着头补缀了起来。她的动作有条不紊,而且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由此可见她在思想上是非常成熟的,她在进入这个家庭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在改编时,与小说中的落落大方、心灵手巧截然不同的是秀芝腼腆羞涩了,她没有那般的主动,而是犹豫彷徨,她并不确定这是否就是自己未来生活的归宿,只是因为单纯的“我想有个家”的冲动。影片中,她蹑手蹑脚的坐在角落,等候许灵均对她的关照,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这些都是为了与之后的成长形成反差的铺垫。
在成家后,秀芝不但和许灵均一起放牧,还写日记、做土坯、读小说,她还会撒娇“你就知道像哄小孩儿一样哄我”,这些都是小说中不曾出现过的情节,在影片中以各种细节来展现秀芝心理上的转变,突出了她的成长之路。
这些细节展示很好的凸显出许灵均高尚的情操和秀芝善良的品性,在面对父爱的选择时,秀芝说“我知道你走不了”,许良均也坚定的说“我想和祖国一同迈过这道坎儿”,这里面饱含了对祖国人民的深情,丝毫没有因为被错划入“右派”而产生过任何抱怨的情绪。许父更是展现出比小说中更浓烈的思乡之情。他不仅送给秀芝一块金表,表示有机会想去看看孙子,更表达了想落叶归根,安葬在祖国的心愿,这些都让影片主题得到了渲染,以浓郁的情感表达升华了主题。
03、感人的亲情、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让真情更加浓郁,故乡在游子心中永远最为重要,在特殊时期显得尤为真切。
在小说中,许父追求的是无忧无虑的自在生活,因与妻子感情不和而出国,导致许灵均被划入右派,秀芝是从四川老家逃荒嫁入此地,结果未婚夫意外身亡导致她无家可归才嫁给许灵均,当时基本上没有隆重的仪式,就连结婚证也是老郭代领的,可是他们的结合却表现出了比父亲更深的情感波动。
秀芝认准的是许灵均这个人,她明知道他是右派但依然没有退缩“郭大叔和我说了,他们说你不是坏人”,而在拨乱反正之后,家庭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她仍强调“在我眼中,他还是我的那个许灵均”,他们的感情没有掺杂任何的金钱杂质,这种爱并不是毫无由来的,却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演变成了伟大的爱情和亲情。
每个家庭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影片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这种时代的家国情怀,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许灵均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儒家文化气息,他不争不抢,安分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影片传递的就是一个中国人在国家蒸蒸日上时对于国家主人公意识的觉醒,国家安排他当上了老师,给予了补偿,周围的亲朋好友不断的帮助、照顾着他们,这些朴素的情怀都是家国情谊的体现。
谢晋导演将这种情怀转化为让人热泪盈眶的语言“看来,像我这样的人,既然有这样一个有钱的爸爸,真应该离开这个国家。但是,我的回答是:不,我等了20 年了,这一天等到了。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播种了20年的汗水和眼泪,我不能在收获的时候离去”。在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西方物质文明、精神自由冲击着国人思想的紧要时刻,许灵均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他因为爱国而珍惜家庭,因为美好的家庭而更加爱国,这两者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就像影片开头说的“敕勒川,你这古老的名字,我从12岁时就从课本上读到过你,没想到我这半辈子却与你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这里二十多年了,岁月、生活……”,这与结尾的20年相呼应。许灵均还坦荡的说“国与家的关系太密切了,国的荣誉感就是家的荣誉感”,他上课的第一颗便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然而父亲问他“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说“我坚信我们民族的生命力”。
谢晋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美好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将镜头对准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描写,表现出对青春与爱情的追忆,以情感人,彰显出崇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同时,也将观众带入到那个民风淳朴、感情真挚的年代。
结语:
《牧马人》是谢晋导演反思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影片基本上看不到社会批判意识,只是加大了对社会时代的反思精神,还有学者认为“谢晋电影一贯侧重从道德伦理角度处理题材、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以致被认为形成一种所谓‘谢晋电影模式’”,从本片中我们就能看出谢晋关于艺术张力的诸多处理方式。
影片中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爱情和传统文化渲染之下的家国情怀感染着一代代的年轻人,让我们感受到时代脉搏跳动的时候,更反思我们在幸福的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