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逢定必松的感觉(太极拳的刚柔本文谈)

书接上文,话说陈发科师爷的另一个重要弟子,晚期弟子冯志强老师。比较熟悉冯志强老师的拳友,都知道冯志强天赋异禀。有看官要说,你别写武侠小说!好,好,不写,这不是增加点文采嘛。直白说就是天生力大,身体素质超棒,爆发力强。冯志强自幼习练少林、摔跤、通臂,后随胡耀贞学练心意六合,早早便练成了能开碑裂石的一身软硬功夫,江湖上得了“冯大力”的雅号,经胡耀贞介绍拜在陈发科门下习练太极拳。

后来冯志强告诉师兄洪均生:和老师陈发科推手,常被震得恶心呕吐,要数日方愈。需知陈发科此时已是古稀之年,要把体壮如牛、一身软硬功夫护体的冯大力震得恶心呕吐,这是一种什么“刚”?冯志强老师到晚年谈到自己的功夫,说自己是“得胡师之柔,陈师之刚”。原来在他自己心目中,年少时的开碑裂石之功不是刚,从陈发科处学练来的才是真正的“刚”。估计不少看官又要说,你们这帮全是练炮捶的。呵呵,好了,不跟诸位争论。

好了,“刚”的故事讲得差不多了,那这刚到底是怎么来的?但凡一个小白开始练拳,一上来必定周身发僵,不协调。此时需用一些动作方法,让其相对协调地运动起来。

相对协调运动后,就来到了关键一步,该怎么往下走,一种叫做“松”,一种叫做“紧”。由“松”入手往下走,也可以走很远,也可以走十年二十年,但那是歧途,结不出果来。只有“紧”才是正途,该怎么紧?对不起,这不是我该说的。但可以告诉诸位原理,看我文章也不白看。“紧”的目的,是为了有力点借力,再用正确的虚实转换之法,打开周身各大关节。有人说我用“松”来打开,但是用“松”本质上是打不开的。通过一个例子或许就明白了,拧过螺帽吗?只有合丝对上力了才能拧开,一但滑丝滑牙了,你是再也没办法拧开了。这就是松和紧的本质区别。过了这一关,拳架才真正练开了。这个开不是外形的开,里面沒开你步子扯再大,手臂展再开,没开还是没开。真开了,不在外形架子的大小,架子小些里面一样开,至于外形架子大小,合适自己的便好。所以太极拳还分出什么“大架小架”来,那就是糊弄外行。

拳架能打开了,虚实运转得好,过些日子,走架便能绵绵不断,在开的状态下走得圆,我称之为圆活。

缠丝劲贯穿其中,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跳跃、翻腾中,平圈、立圈、斜圈、滚圈、大圈套小圈、小圈转大圈,3维立体的所有圈中缠丝劲要走到十分饱满和顺遂,无一丝阻滞。这个状态我称之为顺。到了这个阶段,就生成了所谓的柔。

有人或许把“开,活,顺”的状态去称为“松”,我是严重反对的。即便到了顺的阶段,本质还是紧,只是关节打开,各部安排得好,虚实转换得灵,走顺遂了而已,该紧的还是得紧。

举个例子,戴过机械手表吗?时、分、秒针走得很顺,打开表后盖,机芯的状态你说是紧还是松?肯定是紧啊,只不过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所以才走得顺。机芯里面要是松的,这表压根就走不起来。

引用洪均生笔录,陈发科的直接指导:“例如钢铁,造机器它是必备的首要原料。将钢铁造成机轮、零件,又须合乎规格,然后安装起来,方能操纵。学拳要明白拳法中每一动作,如同机、轮的重要,不求细致准确,怎么能行。”

篇幅有限,这篇先写到这里,下篇继续揭示“松”的严重错误,以及练“松”的为啥大多喜欢反对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中逢定必松的感觉(太极拳的刚柔本文谈)(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