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精神(走进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精神(走进白鹿洞书院)(1)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中新网客户端九江11月29日电(记者 宋宇晟)“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组织。一千多年办学不绝,屡毁屡建。它不同于官学,也非完全意义上的私学;它不是启蒙教育、小中学教育,也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不是科举的敲门砖,但又难以摆脱读书做官的窠臼……”

作为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前任主任,闵正国谈起今天的书院,多多少少带有一种纠结的心态。

11月28日,记者随“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精神(走进白鹿洞书院)(2)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一方面,中国古代的书院曾经盛极一时,白鹿洞书院又是古代书院中的典型。

它肈基于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今名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光大于南宋朱熹之手,元明清三代薪火相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处庐山景区,今天的白鹿洞书院更多的是被人看作一个旅游景点。

这让人感觉,历史上曾经绵延千年的白鹿洞书院,今天似乎已成了摆放在博物馆中的观赏品,而不再具备现实价值。

但在这些关注书院、研究书院的学者眼中,书院并不是“死”的。

白鹿洞书院精神(走进白鹿洞书院)(3)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我们应该对书院有一个期待,而不是仅仅满足它有一个固有形态。”

相较于闵正国,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纠结的是书院的未来。“书院应该和现代元素结合,不断创造新的生长点。”

在李宁宁看来,书院只是个场所,今天的书院应该传播或传承什么,才是应该探究的问题。

九江学院作为白鹿洞书院当地的高校,已与白鹿洞书院管理单位开展各方面合作——设立白鹿洞文化研究所、出版《续编白鹿洞书院志》等书。

白鹿洞书院精神(走进白鹿洞书院)(4)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李宁宁还认为,“在中国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书院应该有多样形态”。

大概在十年前,他和几位高校教师开始了新的尝试——九江学院还和郑州大学联合开展“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

“我们就是依托传统书院,让高校的师生通过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古诗词吟诵等文化项目形式不断交流。”

白鹿洞书院精神(走进白鹿洞书院)(5)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他们还搞了一个话题——“千年之辩”。

“这就是让我们的学子体验,古代的精神理念和现代的大学教育精神之间,有什么可以对话、可以互相阐发、互相依托的话题。”

李宁宁认为,今天提倡传统文化,并非要固守书院原有的传统形态,而是要在现在信息化的潮流当中,找到书院的现代生存样态,“将现在的教育和传统的文化背景做一个勾连”。(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