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写什么春联(腊月二十九是绝日)
从今年腊月廿六这日起,网上兴起了一个说法:今年除夕当日立春、腊月二十九是绝日,都不能贴春联,所以要在二十八贴春联。笔者因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秉性,探究了一番,发现竟是空穴来风!
一、什么是"绝日"?
这要从24节气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事耕作,古人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结合天文,订立了二十四节气。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
新的季节开始,就代表着上一个季节的结束,也就有了所谓"绝日"——冬绝、春绝、夏绝、秋绝,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
到汉代五行说兴盛,又加以融合,按阴阳五行学说,立春后木旺而水则绝;立夏后火旺则木就绝;立秋后金旺则火就绝;立冬后水旺则金就绝。
那么,"绝日"有什么忌讳呢?有说法称,这一日一般忌出军,忌远行。笔者查阅了一下历年黄历,发现"绝日"这天并没有一定的禁忌,有时忌祈福、祭祀,有时忌嫁娶、迁徙……但无论怎么说,都没有忌"贴春联"这一项。
二、关于"立春"与"春节"
最初,"春节"和"过年"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过年"以历法为标准,正月初一是夏历(农历、阴历)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原名"元旦"。
而"立春"才是真正的"春节",象征着农事上的一年开始。立春前一日,朝廷官员举行象征仪式,用鞭子鞭打耕牛,称为"鞭春"。民间普遍会粘贴类似春联的宜春贴,迎接春天的到来。(关于春联,将在下一段详谈)
那么,"春节"如何告别了"立春"而变成了"过年"?"元旦"怎么变成了公历新年?
在南北朝时,将春节改在了过年的时候,而立春自此不再叫春节了。
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除陈布新,与国际接轨,规定推行公历,规定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可是几千年的传统是很难撼动的,在民间仍过农历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以上,正因为"春节"由"立春"而来,因此民间一直有立春当日不贴春联的说法,其实也是并无根据的。因为春联的历史比春节晚的多,只有几百年。
三、关于"春联"春联由"桃符"一步步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山海经》。
1.桃符
王充《论衡》引《山海经》佚文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意思是,在沧海中有个度朔之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桃树的东北侧是鬼门,经常有鬼进进出出。山上有两个神仙,叫做神荼、郁垒,会捉拿恶鬼喂老虎。于是黄帝就下令,把二神刻画在桃木上,立在家门两边,镇宅驱鬼。
这一习俗广泛流传。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除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旧符互为换文,意思就是桃符。
2.楹联
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符,是最早的门神,到了唐朝,他们有了接班人——尉迟敬德和秦琼。
据说,李世民夜里睡不安稳,总怕鬼神惊扰。尉迟敬德和秦琼便为皇上守夜。渐渐地,民间桃符上神荼和郁垒二人便被秦琼和尉迟代替了。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觉得在桃符上画门神太麻烦,干脆开始在上面写祝福的对联,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3.春联
"春联"这个名称,最早始于明朝朱元璋。
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据说这一天,朱元璋微服出城,发现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便去询问。原来这家人是杀猪的屠户,过年忙着杀猪,没有时间请人写春联。朱元璋就为他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后来屠户也没敢把皇帝御笔亲题的春联贴在门上,而是供在自家堂上了。
所以,春联只是表达一个美好的祈愿,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张贴规则,只是在习俗流传发展中约定俗成在年前张贴,以示过年的开始。
过年是中国最喜庆热闹的节日,都图个吉利,讨个口彩。如果个人不想在"绝日"和"立春"贴对联,完全有选择腊月二十八贴对联的自由。但是大肆宣扬、以讹传讹却只会使传统习俗僵化,失之迷信而失去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