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阳明对话诚意)

在阳明心学中,‘诚意’是致良知的功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是阳明举的‘诚意’最多的例子心在事物上发出的意念有善有恶,那么阳明先生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喜欢美色一样为善,厌恶恶臭一样去恶,这也就是格物儒家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阳明先生看来,只是‘诚意’二字而已而‘正心’则是提醒人们,心发出的意念有善有恶,但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需要‘无有作好作恶’,即不能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为了铲除邪恶而铲除邪恶,这样便加入了自己的私意,便不是廓然大公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阳明对话诚意)

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

在阳明心学中,‘诚意’是致良知的功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是阳明举的‘诚意’最多的例子。心在事物上发出的意念有善有恶,那么阳明先生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喜欢美色一样为善,厌恶恶臭一样去恶,这也就是格物。儒家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阳明先生看来,只是‘诚意’二字而已。而‘正心’则是提醒人们,心发出的意念有善有恶,但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需要‘无有作好作恶’,即不能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为了铲除邪恶而铲除邪恶,这样便加入了自己的私意,便不是廓然大公了。

这些是自己粗浅的理解,如有所误,还请见谅。

下面我进行分享一些阳明先生的对话,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理解有领悟。

【原文】:

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慎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先生日:“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守衡再三请。日:“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译文】:

守衡问:“《大学》的主要思想就是教人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一个诚意就全包括了可是《大学》中还有正心的功夫,说‘心中有所愤恨,喜好等,便会使心体失去中正’,这是为什么呢?”先生说:“这要自己去思考体会才能懂。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未发之中’了。”守衡再三请教。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有深有浅。刚开始时,如果不真正切实地去追求善良、厌恶丑恶,怎么能去做好事,铲除邪恶呢?这个真正切实的心就是为了达到诚意的境界。但是如果不知道心的本体原本是纯净无物的,一直执着于扬善除恶,心里就多了有意为善去恶的成分,人心本体就不再广阔坦荡中正平和了。像《尚书》中所说的,‘不有意去为善为恶’才是心的本体。所以《大学》才说,‘心中一有什么喜怒哀乐的情感欲念,心就失去了本来的公正’。正心就是要在诚意中去体悟自己心的本体,要经常虚心体察,使它像镜子一样明亮、像秤一样平稳,这就是‘未发之中’。”

===============================================

【原文】:

先生谓学者日:“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译文】:先生对学生们说:“做学问必须确定一个主旨,以后做学问才有方向,即使中间有间断,也像船一样,一提就明白了。否则,即使搞一辈子学问,也只能因袭他人。开始的时候不明其然,习惯后仍不明其所以然,这不是学习的大本大原。”先生又说:“如果明了学习的宗旨,不管怎么说都可以。如果这里懂了,那里又不懂了,这还是没有深刻理解。”

聆听阳明的教诲,希望我们一起进步。

感谢一路同行,与君共勉。

未完待续,更新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