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案最新判决(的结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

拉姆案最新判决(的结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1)

□段雨含(湖北大学)

2022年7月23日,阿坝州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故意杀人罪犯唐路验明正身,依法执行死刑,阿坝州人民检察院依法派员全程监督。(7月23日《人民日报》)

“拉姆案”历时近两年之久,终于在此时画上了句号,拉姆若是在天有灵或许能稍有慰藉。

近年来,各类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新闻案件层出不穷,令人大跌眼镜。2020年,“杭州女子失踪遇害案”中,其丈夫许国利有重大作案嫌疑,且作案手法极其残忍,令社会震惊;近日,男子酒吧拖拽女子,警察介入调查二人关系的新闻再次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了对“亲密关系”的思考。这些事件无疑让我们陷入沉思,“亲密”二字为何在某些时刻隐含着比“陌生”更多的危险。

对“家庭”的看重,让“外人”不愿介入家庭内部纷争。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智子疑邻”“家丑不外扬”的说法,这让家庭成员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却也让外部人员想要介入更加困难。如今,想要侦破“亲密关系”的案件往往需要更多的证据。一方面,案件通常在家中这样的私密环境中发生,不像陌生人之间发生冲突通常存在第三方,可以快速取证;另一方面,“一日夫妻百日恩”这样的思想深入人心,很少有人觉得“由爱生恨”的“恨”可以置人于死地。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将家庭纠纷闹上法庭的情况,或许在双方确无严重矛盾的情况下为二人之间的关系留下了退路,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让真正受害者的呼救声被减弱。

对“完美受害者”的要求为施害者找足了借口,让受害者失去了底气。每每出现类似的新闻,我们时常会问:为什么受害者不离开?为什么不报警?但却很少有人问,为什么施害者要那么做。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把施害者归入了“无法理解”的一类人中,但却将自己代入受害者,觉得自己遇到这样事会做出更明智的反应。然而,正是这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让我们看到那些受害者不愿离开时只留下一句“慈悲不度自绝人”;也让那些被社会“抛弃”的非完美受害者们,面对暴行仍然留在施害者的身边。

对受害者的保护来源于更加完善的法律。每当有“亲密关系”的案件被曝出时,总会有对施害者受罚程度过轻的质疑,相较而言,打陌生人似乎会比打亲人受到更重的惩罚。一部分的原因是部分受害者希望能用自己的豁达感化施害者,但更大的原因是“亲密关系”将“故意伤害”划分为“家暴”,而如今我们对于“家暴”的相关法律却仍有待完善。这次“拉姆案”的凶手被执行死刑,或许为“亲密关系”的案件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对亲人行凶,不但不应该被轻判,反而应该被重罚,先是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或许有一天,女孩们可以不被情感所裹挟,男孩们可以坦言脆弱,受害者可以不再完美,施害者可以有所忌惮。这些或许拉姆不再看得到,但她却唤起了我们的深思和进步。希望拉姆这样的悲剧可以少一些,再少一些,也希望每一次血的教训都足以唤醒正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