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近取诸身(23.何谓后其身)

23. 何谓“后其身”和“外其身”?,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何为近取诸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何为近取诸身(23.何谓后其身)

何为近取诸身

23. 何谓“后其身”和“外其身”?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接着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上下文是有关联的,前是因而后为果:天地无私而长久,圣人无私而保全。何谓“后其身”和“外其身”?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是以圣人后其身’,先人后己者也。‘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为官长。‘外其身’,薄己而后人也。‘而身存’,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祐之若赤子,故身常存。”“后其身”是先人后己;“外其身”是舍己救人,说得很清楚。

王弼没有对应的注解。再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说:“不算计前后的人,反倒站到了众人之前;不算计内外的人,反倒活得很好。”(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7页。)“算计”一词很别扭,不合原文之意。

南怀瑾说:“虽然看来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6页。)好像圣人是假惺惺的,也有算计别人的意思。

刘笑敢引论:“‘后其身’能否‘身先’,‘外其身’能否‘身存’呢?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那些极力追求领导地位的人,多数不能成功,少数成功者也往往因为个人权欲太强而最终把自己引向末路穷途。熟悉历史和社会的人,不难发现很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实例,历史的重担和光荣往往落在没有汲汲以求权力的人身上,而一心摄取和控制权力的人即使成功也难免事与愿违,难免孤家寡人、身败名裂的后果。”大意是这样,但缺乏针对性的解释。

圣人向天地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后其身和外其身”,得到的结果却是“身先”和“身存”。何谓“后其身”?“后其身”的字面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身体置于别人的后面,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也就是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圣人不自私,当有什么利益、好处、享乐时,他把自己置于民众后面。圣人享受在后,反而能得到人民的推崇、拥护和爱戴而身居高位成为人民的领袖。

何谓“外其身”?“外其身”字面意思不好理解,关键就是这个“外”字。外,在这里应为动词,意为疏远、背离、抛弃。“外其身”,就是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为什么“外其身”呢?当民众有困难、有危险需要帮助的时候,因为圣人无私,他就会挺身而出,扶危济困,舍己救人。圣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敢于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极力保护而身存无恙。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继承和发扬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也就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说明的是,“后其身”不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而是超越世俗的体现;“外其身”也不是观望躲避,推卸责任,而是超越常人的价值取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