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捐款入口(西湖大学半岁了)

4月3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几十台打桩机集体进入施工场地。云谷校区为西湖大学主校区,预计2021年底建成。

公开信息显示,西湖大学预计在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26年,计划在校学生达5000人左右,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人数达到300人,博士后约900人。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介绍,目前西湖大学已聘用近百位科学家,初步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招收了西湖一期、二期139位博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捐款入口(西湖大学半岁了)(1)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开工仪式上介绍,目前西湖大学已经聘用了近百位科学家,139位博士研究生。 西湖教育基金会供图

西湖大学于去年10月20日举行成立大会,目前设置两大校区——云栖校区和云谷校区。云栖校区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是西湖大学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所在地,该校区已经投入使用。

此次开工建设的云谷校区为西湖大学主校区,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板块。云谷校区一期用地面积约1495亩,其中首期建设用地635亩,首期总建筑面积为45.6万平方米,总投资46.3亿元。建成后的云谷校区将有36座建筑,包括2座科研楼、3座食堂、25座师生公寓楼等。

“云谷校区作为西湖大学未来的主校区,将伴随学校一起成长,记录一代一代西湖人的故事,传承西湖大学的精神和文脉。”施一公说。

人才引进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

4月2日下午,在西湖大学工学院的一个实验室内,研究员周南嘉正在演示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软体章鱼机器人。透明的章鱼机器人用燃料驱动,燃料燃烧释放气体后,通过微控芯片控制气体的流动方向,间接控制章鱼触手的运动轨迹。“将来成熟的软体机器人可用于水下探测,软体触手能伸到石头缝等复杂空间,从事传统机械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周南嘉说。

生于杭州的周南嘉在本科时留学美国,在美求学12年,他取得了美国西北大学的材料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在美期间,周南嘉跟着两位美国两院院士学习了3D打印技术以及材料学专业知识,完成学业后,他于去年3月入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同年7月,他辞职回到家乡杭州,9月便加入西湖大学担任工学院研究员。

周南嘉回国有两个原因。“我在杭州长大,这里是我的家,我一直希望学成之后回到杭州。”周南嘉说。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国内3D打印领域发展的前景,以及西湖大学招聘的信息。西湖大学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条件、学科交叉氛围等资源吸引了周南嘉。

来到西湖大学6个月,如今周南嘉的团队已有12个人。入职两个月后,他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并开始着手做实验。“这个执行速度,在全世界任何高校几乎是不可能的,我那些在常青藤名校做老师的同学都表示很羡慕。”

吸引人才一直是西湖大学办学的重点。“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施一公说,他希望西湖大学能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西湖大学也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今年3月18日,西湖大学对外发布2019年招聘公告,约200个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这是西湖大学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招聘。

西湖大学捐款入口(西湖大学半岁了)(2)

西湖大学捐款入口(西湖大学半岁了)(3)

云谷校区开工仪式上,施一公与捐赠人代表共同种植樱花树。西湖教育基金会供图

建校模式

一份人生的科研课题

西湖大学的不少工作者都是学者或科学家出身,类似的经历让他们有了一种共同的特质,西湖教育基金会的祝佳琳把它总结为一种“具有韧性的学者精神”,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基金会的执行秘书长刘旻昊。

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同时也是连接西湖大学与捐赠人等社会各界的纽带。来到基金会之前,刘旻昊是一名生物学博士,后来成为施一公的门生。纯粹的实验生活曾是作为科研人员身份的刘旻昊的全部,“朝9晚12,忙到两三点也是常事。”刘旻昊说,在清华的三年时间里,她每周有三四天都在4摄氏度的冷室做实验,“很辛苦,但也很享受”。

从做科研转型运营基金会之初,刘旻昊也纠结过,“感觉放弃了专业跑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但她依然对这一转型抱有自信。

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国内开创了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先河,“没有其他人做过,没有参照模版,但这对我来说是好事,因为国内没有先例,我们可以放手去探索。”接手基金会后,刘旻昊花了两周时间读书,把国内外一些名校的基金会历史、运作方式、架构、年报研究了个遍,初步整理了一份关于西湖大学的材料。

跟着校长施一公为学校找来一个个捐赠人后,刘旻昊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做出一份科研成果。刘旻昊说,每次听校长向捐赠人介绍西湖大学的理念,听捐赠人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觉得刷新了自己的认知。“以前我一直在跟科研课题打交道,现在变成跟人打交道,这更像是一份人生的科研课题,非常有意义。”刘旻昊说。

刘旻昊偶然想起多年前雅思面试时,考官问她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刘旻昊说想当演员,因为可以体验丰富的人生经历。如今,刘旻昊觉得基金会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帮她实现了这一理想。“跟不同的捐赠人聊,了解他们的故事和理念,聊他们为什么捐赠,这种感受也和演员相似。我看到那么多的风流人物,他们的人生都是那么不同寻常。”刘旻昊哈哈大笑一声说:“这挺酷的。”

西湖大学捐款入口(西湖大学半岁了)(4)

云谷校区施工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筹集资金

以女儿的名义向西湖大学捐赠

如今,西湖大学已经收到社会各界协议捐赠超过43亿元,实际到账15亿元。在这背后,是98位大额捐赠人、36位创始捐赠人和近万名小额捐赠人的付出。

2018年4月17日,这一天对于杭州职员陈先生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女儿10岁生日,此前抽中的新股涨停。就在当天,他又在报纸上看到了西湖大学新增捐赠人的新闻。

三件事摆在面前,陈先生做了个决定。他询问女儿:“爸爸今年不送你别的生日礼物了,以你的名义给西湖大学捐一笔钱好不好?”陈先生回忆,刚满10岁的女儿带着稚气告诉他说:“好呀。”

当天陈先生转手了那只新股,自己又添了些钱凑了10417元,捐给了西湖教育基金会,“这个数字包含了女儿的生日和年龄”。

去年10月20日,陈先生一家三口被邀请参加西湖大学成立仪式,并参演了西湖教育基金会的微电影宣传片。

三捷投资集团董事长杜建英也是捐赠人之一,她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开工仪式上说,尖端核心技术不能一味地用“拿来主义”去追求“短平快”,需要有一批醉心于基础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创新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去创新和突破。“我们支持有抱负、有担当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也希望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强国。”杜建英说。

西湖大学捐款入口(西湖大学半岁了)(5)

捐赠人代表杜建英在开工仪式上致辞。西湖教育基金会供图

对话

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没有害怕过失败

新京报:根据预算,西湖大学要筹集200到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目前进展如何?

刘旻昊:现在收到的社会各界协议捐赠超过43亿元,我们计划用8到10年时间建立一个200到250亿元规模的永续资金池,确保大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新京报:资金主要来源于哪里?

刘旻昊:西湖大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四方面。第一块是政府资助,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在土地划拨、校舍建设、科研方面的支持力度都很大;第二块是西湖教育基金会募集的捐赠,作为举办者,基金会是学校主要支持者,提供学校运行经费、教职工薪酬福利待遇等;第三块是未来招收本科生后的学费收入;第四块是竞争性科研经费及人才政策支持经费等渠道。

新京报:西湖大学对于捐赠人会有什么回报?

刘旻昊:基金会办大学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机制。西湖大学的机制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基金会可以提名推荐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校董会成员。所有的创始捐赠人都是学校的董事或荣誉校董。

学校会在校史里完整记录他们的捐赠过程和捐赠故事,并在捐赠墙上刻上捐赠人的名字。学校每个月还会给捐赠人发送西湖大学的报告,并定期举办开放日,邀请捐赠人进校参观。

新京报:在你印象中,施一公校长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刘旻昊:施老师是非常真挚的人,他前后跟不同人介绍西湖大学的理念大概有上百次了,但每次都像讲新的内容一样,很激动。他口才特别好,从西湖大学办学理念,到建设的进展,一讲起来滔滔不绝,有时恨不得讲两三个小时,他对西湖大学真的有一份真爱。

新京报:基金会办大学是一种探索,筹资工作并不容易,有没有害怕过失败?

刘旻昊:我们不害怕筹资中面对的困难。创新和探索是需要多尝试的。我以前做科研时常说没有不好的结果,负结果也是好结果,至少它排除了一种可能性。一共100条路,你把99条都试错排除了,那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路。做了科研就不那么怕失败了,不行就换一种方法,重新试过。每次和捐赠人谈,我发现西湖大学认可度很高,这种良好的口碑对我的筹资工作也助力不少。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编辑 于音 校对 李世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