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回到祖国

岁月无声,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那些将黑暗挡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的人成千上万!正是他们的呕心沥血,我们的今天才三餐有食,睡梦安恬;才能惬意地念书工作,结婚生子;闲余时亲朋相聚,外出旅行……在祥和安宁中度过看似平凡的每一天。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则犹如23座丰碑,屹立于祖国版图之上。今天是青年节,让我们共同回顾23位两弹元勋的青年时代。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

于敏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3)

(1926.08.16~2019.01.06 )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他隐姓埋名

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我安慰了

王大珩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4)

(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1932年高考时

王大珩以南开大学理学院第一名

青岛大学第一名

和清华大学第十五名的优异成绩

被这三所大学同时录取

王大珩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

他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

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

1941年

王大珩上发表学术论文

《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点》

这篇文章当时被国际上誉为

是对象差校正最佳方案研究中

很有开创性的工作

王希季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5)

(1921.07.26~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当年只有37岁的王希季

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

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

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

没电脑

就用一屋子的手摇计算器代替

稿纸堆得比桌子高

24小时“三班倒”

一个月

终于算出了一条弹道来

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起步的

如此可窥见一斑

王淦昌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6)

(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曾留学德国的王凎昌

26岁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欧洲的发展事业前途无量

但他却毅然回国

面对挽留自己的导师

他说

“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

为的是报效祖国。”

邓稼先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7)

(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邓稼先要去搞原子弹的当晚辗转反侧

夫人许鹿希问怎么了

“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不能说。”

“干啥?”“也不能说。”

“我跟你通信?”“不行。”

整整28年邓稼先不知去向

许鹿希信守诺言,痴情等待

朱光亚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8)

(1924.12.25~2011.02.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

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

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读来至今令人热血沸腾的“归去来辞”

就出自朱光亚手笔

1950年2月

26岁的朱光亚在回国途中

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

《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孙家栋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9)

(1929.04.08~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7年学飞机

9年造导弹

50年放卫星的孙家栋

不论是投笔从戎

出国留学

还是放弃航空专业投身航天事业

不论是从导弹研制转为卫星研制

还是从技术岗位转为行政岗位

孙家栋始终坚持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看名利淡如水

视事业重如山

任新民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0)

(1915.12.05~2017.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

1948年

33岁的任新民成为

美国布法罗大学

首位中国讲师

尽管在国外拥有

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但任新民一刻也没有忘记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

他破除重重阻碍

如愿归国

吴自良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1)

(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在他的领导下

经过艰苦探索反复试验

于1964年试制成功“甲种分离膜”

投入使用

为我国的原子弹爆炸做出贡献

“天助自助者”

是他坚守且践行了一生的格言

陈芳允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2)

(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

1934年陈芳允高中毕业

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进入清华大学

无线电研究所

抗战胜利后

陈芳允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

赴英国留学

经过四年的学习

研究与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陈芳允

带着世界第一流的

电子工程技术的精湛造诣

与希冀一展宏图的一腔抱负

回到了祖国

陈能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3)

(1923.04.28~2016.0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1960年,时年37岁的他

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

主持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晚年长期卧病在床的陈能宽

每当听到喜爱的诗词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依旧还会握紧右拳

锤击自己的胸口

轻声地说:“我们,我们!”

杨嘉墀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4)

(1919.07.16~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26岁他研制出

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

28岁他跨洋求索

在美国哈佛大学

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37岁时他拒绝了

国外优厚的待遇

怀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和家人毅然回到祖国

周光召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5)

(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64年10月15日

已是原子弹试爆前夜

一份急电从罗布泊发到北京

说突然发现了一种材料中的

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

于是35岁的周光召与同事们

连夜组织运算

彻夜不眠

直至第二天上午

他将一份计算报告

呈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

经计算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

当日下午3时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姚桐斌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6)

(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1947年

25岁的姚桐斌

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

他用了三年时间

取得博士学位

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在外人看来

他不仅鲤鱼跃龙门

而且实现了从贫苦阶层到

精英阶层、甚至是英国上层社会的飞跃

但他一直心系祖国

直到1957年

姚桐斌才回到阔别了11年的祖国

赵九章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7)

(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赵九章从小对文学颇感兴趣

但是“五四”运动深深震撼了他

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他

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后来进入德国柏林大学

学成回国

赵九章就任于西南联合大学

解放战争后

中央研究院奉命迁往台湾

但是他和所内一些科学家坚决不走

决定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钱学森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8)

(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5年

24岁的钱学森赴美留学

十年后

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1949年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

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

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然而美国却以各种方式

禁止钱学森回国

当时的美国国防海军次长放言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宁可把这个家伙给枪毙了

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钱骥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19)

(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钱骥从三十多岁开始

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

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并为返回卫星的研制

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钱三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0)

(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清华物理系

云集了中国物理学领域的众多名家

1936年钱三强

以毕业论文90分的优异成绩毕业后

担任了北平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在严济慈的推荐之下

翌年通过公费留学考试

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做研究生

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

诺贝尔奖获得者

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

约里奥·居里

郭永怀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1)

(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29岁时郭永怀

参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招生考试,

在 3000 多名参考者中,

郭永怀所报考的力学专业只招一人

而考试结果则出乎所有人意料

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同

考出了最高的350分的相同分数!

后来经过叶企孙

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

三人才幸运地被一同录取!

屠守锷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2)

(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青年屠守锷曾在上海亲眼目睹

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肆虐

大上海血肉横飞、满目疮痍

他立下志愿

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

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准确命中

万里之外目标之后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双手捂着眼睛哭了

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黄纬禄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3)

(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二十多岁的黄纬禄在

中央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

看到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

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

在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后

前往英国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期间

他第一次看到了

“导弹”这个“大家伙”

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

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

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程开甲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4)

(1918.08.03~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1949年

祖国解放事业步步推进

31岁的程开甲在国外

一直为之牵挂着祖国

渡江战役期间

程开甲从新闻中获悉

解放军炮击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

正式宣告西方列强

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像一把火点燃了程开甲:

祖国有希望了

报效祖国的时机来到了

在那一刻

他下定决心

赶紧回家

回到祖国

彭桓武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5)

(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多年以后

有人向彭桓武这样问道:

“年轻时您已在英国学术界

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

为何还要选择回国?”

彭桓武回答:“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

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按姓氏笔画排序)

国家精神

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魂

23位甘当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

正是中华民族

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也决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

通过23个片段

我们了解到他们

青年时期的经历

愿这种经历

激励

同为青年的我们奋勇前进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健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26)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编辑 | 倪佳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