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

建造背景

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1)

"马肯森"级的线图

1912年,德国议会通过了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舰队法》。它允许帝国海军部,在1913-1917年间,每年新建一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大巡洋舰)。之后,舰艇设计部门开始设计新型大巡洋舰的方案,预计在1914年度的财政预算开工建造。但最关键的是新战舰的主炮问题,是已经大量装备的305mm主炮,还是威力更大的350mm主炮,这让设计人员十分头疼。

之前的"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的后两艘,"吕佐夫"号和"兴登堡"号曾经考虑换装350mm主炮。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主要还是预算和工期的问题。

350mm舰炮相比305mm舰炮,重量增加太多。德国海军在扩大新船以适应更重的主炮方面存在问题。帝国的干船坞吃水深度只有9米。如果只是与之前"德弗林格尔"级相同的船体,单纯增加吨位,航速就会降低。这意味着,如果要增加排水量,就需要将舰体设计得更长更宽,以最大程度减少舰体增加的吃水深度,避免降低航速。但是,基尔运河的船闸对宽度是有限制的,使得扩大舰体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帝国海军司令部的负责人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禁止新船的设计排水量超过30000吨。

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2)

"马肯森"级的模型

初步的设计在1912年9月30日获得批准。尽管,海军中将君特.冯.克罗西克和海军少将莱茵哈特.舍尔以及武器部负责人中将哈德·格德斯必须提交他们认为必要的任何修改。设计人员建议使用三联装甚至四联装炮塔,将排水量控制在3万吨以下。另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是使用3座双联装380mm炮塔,一个在前,两个在后。尽管,作为公海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英格诺尔(Friedrich von Ingenohl)更倾向于使用"德弗林格尔"级舰艇的305mm火炮作为折衷方案,而威廉二世则于1913年5月2日接受了这一设计。最终,做为妥协,新的大巡洋舰将装备8门350mm(双联装)主炮。

对于新船是否应该完全采用燃油锅炉,提供动力的问题则争议较小。设计人员普遍同意规划锅炉舱三分之二的锅炉为燃煤锅炉的标准做法,其余的是燃油锅炉。首选燃煤锅炉,主要是因为储存在船舷两侧的煤炭可以提供额外的防护,对于那些装甲比战列舰少的战列巡洋舰(大巡洋舰)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最终,在1914年5月23日,设计方案获得通过。

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3)

马肯森"级的前辈"德弗林格尔"级

技术参数

"马肯森"级的舰体长223米,舰宽为30.4米,型深15米;军舰前部吃水深度为9.3米,后部吃水深度为8.4米。标准排水量为31000吨,满载排水量高达35300吨。

船体采用和"德弗林格尔"级相同的纵骨架式钢结构,外部铆接装甲板的方式建造。与传统的结构方法(包括纵向和横向骨架式)相比,减轻了不少重量。船体包括18个水密舱室和一个占船体长度92%的双层底。这比"德夫林格尔"级大巡洋舰要大得多,后者只有一个占船体长度65%的双层底。

由于,先前的战列巡洋舰(大巡洋舰)尾部干舷设计过低,导致适航性不佳。尾部的甲板通常在高速航行时没入水中。即使是风平浪静时,也是上浪严重。"马肯森"级相比"德弗林格尔"级大幅减少舷弧,从而提高了船尾甲板的高度。提高了适航性和居住性。为了减小船体阻力,德国海军还第一次使用了球鼻首。

按照设计,这艘船需要编制46名军官和1140名水兵。作为旗舰的使用时,将增加14名军官和62名水兵。

船上携带了许多小艇,包括:两艘警戒艇、一艘驳船、两艘小艇、两艘小快艇和三艘小划艇。

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4)

动力系统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大巡洋舰)配备了四台舰用蒸汽轮机,各自驱动一个直径为4.2米的三叶螺旋桨前进。安装在"俾斯麦首爵"号上的蒸汽轮机配备了"Fóttinger"液力耦合器,而其他三艘船上的蒸汽轮机则是两套带有齿轮传动装置的直接耦合器。船上的蒸汽由24座燃煤锅炉和8座燃油锅炉提供。额定推进功率为88769马力,引擎转速为295转每分钟,最高航速28节。

这些战列巡洋舰(大巡洋舰)上的蒸汽轮机配备了"Fóttinger"传动装置,大大提高了巡航速度下的性能,并相应增加了约20%的航程。船上设计有专门储存燃料的燃料库,可以储存800吨煤炭和250吨燃油。鱼雷舱壁和外壁之间的船体区域都可以用来储存额外的燃料。最大可存储约4000吨煤炭和2000吨燃油。据估计,在14节的巡航速度下,航程可达约8000海里。

船上的电力由八台柴油发电机提供。在220伏时,输出可以2320千瓦电力。

船上还安装了两个并列的方向舵,而不是"德弗林格尔"级上使用的串联方向舵。

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5)

未完工的船壳

武器装备

"马肯森"级装备了8门新型的350mm SK L/45倍径主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的Drh LC/1914炮塔中。主炮塔以两两一对,呈背负式布置在舰体上层建筑的首尾两端。发射600公斤重的炮弹,共计720发穿甲弹。火炮俯仰角为-5度至 20度,炮口初速820米/秒,射速2.5发/分,最大射程23300米。发射药和其他德国的重型火炮一样,使用装在丝绸袋子中的前装药和黄铜箱中的主装药。

船上的大口径副炮由14门150mm的SK L/45型速射炮组成,安装在船体中央上层建筑的炮廓中的MPL C/13型炮架上。使用45.3公斤重的炮弹,发射药为13.7公斤重的RPC/12型,装在黄铜药筒中。每门炮备弹160发,炮管寿命1400发。炮口初速835米/秒,持续射速5-7发/分。最大射程为13500米,后来增加到16800米。

船上还装备了8门88mm L/45型高射炮。其中四门布置在舰体后部主炮塔周围,剩下四门布置在前部司令塔周围。高射炮安放在MPL C/13炮架上,俯仰角为-10度至 70度。发射9公斤重的炮弹,备弹3600发。炮口初速890米/秒,射速15发/分。最大射程11790米(45度仰角时),最大射高为9150米(70度仰角时)。

另外,按照当时军舰的标准,"马肯森"级将装备5具600mm(24英寸)水下鱼雷管。布置方式为舰首1具,两舷各2具。携带大约20条鱼雷,鱼雷为H8型,长9米,装有210公斤"hexanite"烈性炸药的弹头。鱼雷以35节的航速攻击敌方船只时,射程为8000米;而以28节的航速攻击时,射程将增加到15000米。

综合性战列巡洋舰(未成之舰)(6)

"德弗林格尔"级的线图

装甲防护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使用克虏伯渗碳钢提供防护,这也是当时德国战舰的标准。装甲布局的具体数字没有保存下来,但根据海军历史学家埃里希·格伦纳的说法,“克虏伯装甲的布局与之前的德弗林格尔级类似”。这里列出的数字是"德弗林格尔"级的。她们在舰体的中央装甲堡有一条300mm厚的主装甲带,船上最重要的舱室都在这里,包括弹药库和机舱。装甲带在次要区域,向军舰前部减少到120mm,向船后部减至100mm厚。并向船头延伸,逐渐减至30mm厚,在船尾则根本没有装甲保护。舰体下方都被一个厚45毫米的鱼雷水密隔舱所覆盖,在主装甲带后面几米处。主装甲甲板的厚度从较不重要区域的到船上较关键区域,分别厚30-80mm不等。

军舰的前司令塔使用重甲保护,侧壁厚300mm,顶部厚130mm。后方司令塔的防护则没有那么好;它的侧壁只有200mm厚,顶部覆盖着50mm厚的装甲板。主炮塔防护也十分严密,炮塔侧面为270mm厚,顶部厚110mm。安装150mm速射炮的炮廓有150mm厚,火炮本身也有70mm厚的炮挡防护,以保护其炮组成员免受炮弹碎片的伤害。

建造经历

该级舰最初计划建造7艘,分别是"马肯森"号、"格拉夫.斯佩"号、"腓特烈亲王"号、"弗雷德里希.卡尔/A代舰"和其他3艘船。最后三艘船被重新设计为"约克"代舰级,剩下四艘船都按照原先的设计建造。前两艘是在1914年8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订购的。"马肯森"号是通过1914年的预算获得资金的,而"格拉夫·斯佩"号的经费来自战争预算。"马肯森"号临时以"维多利亚·路易丝"的名字订购,作为防护巡洋舰"维多利亚·路易丝"的替代舰,最后以奥古斯特·冯·麦肯森将军的名字命名的。这艘船于1915年1月30日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开工建造,建造号为240。她于1917年4月21日下水。在小型下水仪式上,乔西亚斯·冯·海林根将军发表了演讲,并由麦肯森的妻子为这艘船命名。在她完工前大约15个月,建造工作就停止了。英国人错误地认为这艘船已经完工。因此,他们把这艘船列入了引渡到斯卡帕湾的船只名单上。1919年11月17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马肯森"号被德国海军除名。她被卖给拆船厂,并最终于1922年在基尔的诺德莫尔拆解。

"格拉夫·斯佩"号是以德国东亚舰队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斯佩中将的名字命名的。1914年,东亚舰队在福克兰群岛战役中被歼灭,他因此丧生。"格拉夫·斯佩"号于1915年11月30日在但泽的席肖造船厂开工建造,临时名为"布吕歇尔",以取代1915年1月在多格尔沙洲战役中沉没的大型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她于1917年9月15日下水。在下水仪式上,海军上将海因里希亲王发表了演讲,斯佩的遗孀玛格丽特给这艘船命名。建造工作在离完工还有12个月的时候就停止了。她是所有四艘船中最接近完工的,也在1919年11月17日被除名。1921年10月28日,未完工的船体以440万马克的价格出售,并在基尔的诺德莫尔解体。

"腓特烈亲王"定名为"芙蕾雅"号的代舰,以德皇威廉二世的次子腓特烈.冯.霍亨佐伦亲王的名字命名。她于1915年5月1日在布洛姆.福斯船厂开工建造,施工编号241。1920年3月13日下水,并于1921年在汉堡解体,当时离完工还有21个月。

最后一艘船,是以"弗雷德里希.卡尔"代舰或"A"号订购的。舰名可能以德国著名总理奥托·冯·俾斯麦,而被命名为"俾斯麦首爵"号。她于1915年11月3日在威廉港的帝国造船厂开工建造,建造号为25。战争结束时,她离完工还有26个月,从未下水。在1922年时,直接在船台上解体。

日德兰战役的经验使帝国海军部得出结论,拥有380mm大炮、重型装甲和更高航速的舰艇是必要的。"马肯森"级的设计被用作“约克”代舰级的基础。该级包括更大的火炮和更多的装甲。但更强大的引擎无法抵消额外的重量,所以设计师被迫降低航速。尽管如此,与"马肯森"级一样,按照"约克"级代舰设计订购的三艘战舰也从未完工。作为回应,英国订购了四艘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尽管英国人错误地认为,"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将配备386mm的大炮,并拥有30节的航速。不过,四艘海军上将级中有三艘被取消,只有胡德号在战争结束后完成。

这四艘船停建的主要原因是在战争的最后两年里,建造材料和人力从主力舰转移到了U艇上。帝国海军部于1918年2月1日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主力舰停建主要是因为这个。有人曾建议战后将四艘船全部改装成运输舰,但这些建议最终都没有结果。

注:本文翻译自万维百科英文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