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续本中哪个版本最经典(红楼梦反清的几个铁证)
《红楼梦》的主旨即是“反清悼明”,笔者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都有所提及,但仍有许多人并不以为意,认为笔者是过于解读。
笔者在这里再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举出《红楼梦》里面的几个反清的铁证。
其一即是“葫芦庙失火”和“南直召祸”。
在第一回中,葫芦庙失火殃及许多木质结构的房子。
这里的葫芦即是“胡虏”,也即是指清廷统治者。而木质房子显然即是影射明朝宗室。
明朝宗室的名是严格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则的,到了明末之时,明宗室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木字辈。
比如说明朝的两位皇帝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和永历帝朱由榔,以及一些宗室朱由标等等。
而在这里,批者用了“南直召祸”这个词,这里的“南直”其实即是指南直隶,只有明朝才有南直隶,《红楼梦》的作者由明入清,依然还是会习惯性地用“南直”来代指南京周边地区。
清顺治二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清军南下,在江南地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比如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等,这其实即是第一回中所说的“南直召祸”。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等等,即是“南直召祸”)
其二即是“姓金的,你是一个什么东西?”
这个笔者之前也多次提及,这是第八回中茗烟大骂金荣的句子。
一提起“金”,理所当然就会想起“后金”,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称为“大金”,因为历史上已经有过一个“金”,所以又称“后金”。
而爱新觉罗在满语之中也有黄金的意思,这里的“金”显然代指的即是清廷统治者。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爱新觉罗在满语中即是黄金的意思)
其三,在第四十九回出现了”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腥膻,是指游牧民族因为食肉、穿皮毛衣服和卫生条件不佳而产生的体味。历史上的汉人将入侵中原的胡人统统蔑称为“腥膻”。
很明显,这个词是有着强烈的贬意的。
明朝的史学家何乔远在他的《明山藏》中,就有“神器弄于夷狄,腥膻污乎九州”的句子。
而同时代的剧作家姚茂良在其戏曲《精忠记》中,也有“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膻,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的内容。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说南宋词人张孝祥在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就有“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的句子。
当这首词被选入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的时候,编者就将“亦腥膻”生生地改成了“亦凋零”。
(清廷统治者借修《四库全书》焚毁和篡改无数典籍)
其四,作者借宝玉之口大骂“耶律雄奴”。
而最让红学家心惊肉跳的,也是尽一切可能避而不谈的就是“耶律雄奴”这一段:
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爲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爲君父生色。
有些红学家认为这是这一段不属于《红楼梦》,是某些人硬加上去的。然而,几乎所有的抄本都有这么一段,很显然,这就是作者的本意。
(作者借宝玉之口痛骂匈奴)
其五,即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也是再明显不过的,“昨夜”和“今宵”都是虚指,可以理解为“过去的”和“当今的”;“朱楼梦”的“朱”字是明代皇帝的姓氏,而“水国吟”中的“水”则对应了大清国号“清”字的偏旁。那么这句写的就是明亡清兴。
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改国号“金”为“清”,其用意很明显,那就是希望用清的“水”来浇灭明的“火”(日月不停轮转之火),所以清又是水国。
其实真真国女孩的这首五言律诗,除了这两句之外,另外六句也都有反清之意。
比如说“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前面一句化自唐朝薛能的《汉南春望》诗:
“独寻春色上高台,三月皇州驾未回。几处松筠烧后死,谁家桃李乱中开。奸邪用法原非法,唱和求才不是才。自古浮云蔽白日,洗天风雨几时来?”
这首诗表达的其实是对汉王朝的忠诚和留恋,用在这里,其意不言自明。
其六,《葬花吟》化自明末遗民归庄的《落花诗》。
归庄《落花诗》云: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 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这首诗的含义很明确,即是借物咏人,诗中作者以暮春落花来比喻抗清志士,表示了不向清廷屈服的顽强意志和决心。
(《葬花吟》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对无数华夏子民的悼念)
这首诗和《葬花吟》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借黛玉之手创作《葬花吟》,与归庄的这首《落花诗》在主题思想上可以说是惊人相似。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显就是庄诗“燕蹴莺衔何太急”之意。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达了作者坚持民族立场,不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与庄诗“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意思亦相近。
其七,“虎兕相逢”、“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末世”。
元春判词中的“虎兕相逢”很明显即是指战争,这在明末清初许多人的作品中都有所提及。
而“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这个“末世”,也很显然只有明末清初的这个无数人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的时代才对应得上。
红学家们所说的清中叶乾隆时期,是不可能会有什么“白骨如山”的,也不会称之为“末世”。
(尚可喜在广州屠城,残杀70万同胞!却有人给他建纪念馆,真是丧心病狂、无耻之尤!)
即便曹家被抄,但那也不过就是某个家族的破败,和“末世”是沾不上边的。
几乎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家族被抄家,一抄家就是“末世”,那这个“末世”也未免太多了。
其实,《红楼梦》之中反清的地方仍有许多,作者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真实的意图委婉地给讲述出来。
他们不可能直接了当地说“我们就是反清的,就是讨厌清廷这个异族政权”,否则的话,恐怕自己整个宗族的性命都可能赔进去。
非但不能直接地讲,而且还要隐姓埋名,不敢有任何的透露,所以“曹雪芹”这个名字也必然不是真名,而只能算是作者的笔名。
在前面的文本之中,作者还能通过这样隐晦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透露出来,但到了后面数十回,作者必然就会图穷匕首现,直接将自己反对异族、思念故国的情绪彻底释放出来。
所以,《红楼梦》后面的文本丢失、在清朝数百年间不能流传于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可惜,这也就造成了许多人对《红楼梦》的误读,许多人对作者如此明显的意思读不出来,以至于连真本出现了,都不能识货,把真本当成废品,真的是可叹可气!
笔者认为,《癸酉本石头记》必是真本无疑,只有真正的作者才有可能做到文本、伏笔和批语的前后对应,才可以做到天衣无缝。
之所以许多人会认为其不是真本,一是被红学家们洗了脑,误以为《红楼梦》只是一本风花雪月的小说;
二是因为《癸酉本石头记》只是一个初稿本,距离曹雪芹“披阅十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所以文字各方面必然是比较的粗糙,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三即是藏家的私心,他们将一些原文给隐藏了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讲述了出来,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违和感。
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即是真本,真本的更多信息也就会透露出来。
《红楼梦》这个我们民族永远的文化宝藏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想要《红楼梦》全部文本和批语的请回笔者微信索取!(包括后廿八回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