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咏鹅大全(七岁孩子写的诗咏鹅)
嗨,我是蒋秋心,欢迎来到“每日读诗”。
天才,在哪个时代都有,但很少有人早慧到这个程度的。
七岁的你在做什么呢?那时候我上二年级,还在学组词造句,语文试卷上最后一道题看图写话,对于我而言,要表达清楚都已经格外艰难了。而今天这位诗人,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千古流传的诗句,甚至到了现代,长期霸占各种学前启蒙必读诗词,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样,是很多小孩子的诗歌启蒙了。他就是骆宾王的《咏鹅》。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场景再现“鹅,鹅,鹅!”他拍着手,快乐地叫唤着,“快来看呐!好多鹅啊!”
好大一群鹅!
它们根本不屑看向人类。只昂起弯曲的脖子,发出优雅的鸣叫。好像对着天空唱着不知名的歌。只有天空才值得他们注目。
好高贵的鹅!
雪白的洁白的羽毛,上面没有一丝杂色,也没有一丝污垢。
它们就这样漂浮在碧绿色的水面。还时不时伸出通红的脚掌,慢慢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呢?我会用个人的感受来简单谈谈,就当抛砖引玉了,有其他想法的可以在评论区一起沟通交流。
一、清新的颜色搭配,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因为不能听,不能嗅,所以“视觉”就非常重要了。视觉不仅仅是看文字本身,还有文字所代表的含义。
就像做菜,也会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诗词里,颜色是最直观的视觉体验。
比如这首诗的颜色搭配:白毛、绿水、红掌。
光是脑海中呈现这个画面,哪怕不懂得美术的人,都觉得是视觉上的享受。
而白毛和绿水,是因为非常干净才会如此。
羽毛如果不洁净,会是黄色的。水如果不清澈,则会浑浊。
原本白色绿色的搭配是安静的,清新的。但后面的红色,则为这个画面添加了另一种活力。
这就是“撞色”。撞色是指两个相对的颜色组合,比如红配绿,紫配黄等等。
当然,作者当时恐怕也没有撞色这个概念。之所以会选择这三个颜色,完全就是出自敏锐的对美的感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么简单,诗人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啊,还能是什么颜色?我上我也行!
并非如此。很多名作,看起来似乎并没什么特别。那是因为你已经看过原作了。如果不看原作,让我们自己去写《咏鹅》,你真的会第一时间从颜色下手?并且提炼出这几个颜色吗?
事实上,生活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啊。
二、生动的炼字: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浮”字,第一是突出白鹅的轻盈,第二是描写了白鹅的状态,是悠闲地浮在水面上的。
“拨”字,原意是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而用在这里,第一是突出了鹅掌拨动水波是毫不费力的,轻轻就推动过去,快速游走了。第二,原本这个动作,更多是用在人身上,这里用在鹅掌,也是将鹅拟人化、性情化。
这两个字,非常简单,却恰到好处。李白有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这种感觉吧。
会让你觉得,画面被赋予了生命,场景鲜活了起来。
看到一个炼字观点,“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就是说的炼字的生命力。
还是那句话,作者可能没有想这么多,但是他达到了“灵活生动”的效果。
我们做分析的时候,只能去分析他为什么好,却不必去考虑,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字。因为很多有天赋的人,仅仅是依靠“直觉”就能想到。
就像武侠,出拳的时候,他直觉就应该这么出,拳拳到肉,赢了就好,却不会去想为什么。
但看拳的人,是可以去分析这拳法好坏的。
三、高洁的品质:“七岁看老”或许真的有迹可循。
纵然有人到此,白鹅依然不看向人,反而向天歌,那种高傲的形态,对天空的向往。
不得不说,你心中想的是什么,眼前看到的就是什么。比如同样一只鹅,有人看到的是美丽,而有人可能看到的是烤鹅。
再就是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家禽是没有那么干净的,达不到“羽毛雪白,纤尘不染”的效果。
所以笔下这样的高洁的形象,更多是作者的想象。他愿意看到,鹅就是这样高洁,这样有理想抱负。
可是他还那么小,仅仅是个七岁的孩童啊。
难道这是潜意识中的想法吗?
看到这首诗,让我不得不相信“七岁看老”这个说法或许是真的。
反思:对课本必背古诗的一点感想
我们从学前班开始,不,甚至更早,就开始背诵诗词了。有些是课本需要,有些是家长要求。
不论哪一种,背诵始终是强迫行为,大概小孩子并不喜欢。
而那些诗词名作,更是背诵得流利无比,熟悉到随口就能说出下一句,根本不用去思考。
诗是需要保持距离感的,或许太过熟悉,反而会破坏诗词的阅读体验。
而日积月累的背诵压迫,让一些孩子找到了另一种宣泄。
深受其害的第一人就是李白,他的很多诗都被改成了顺口溜。
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床前明月光,床下鞋两双”。
又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飞来直下三千尺,李白拉屎没有纸”。
虽然当时确实会觉得有趣、好玩。但仔细想想,真的挺恶俗的,还有点恶心。这种改动,都是怎么恶搞怎么来。甚至说出这些话的人,还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因为押韵了,自认为很有才华。
这是在“审丑”,不是在“审美”。
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七岁的骆宾王。
因为他们失去了对诗的敬畏之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