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

“爷爷啊!小丹花了18年时间完成了您的最后嘱咐,今天专程从省城回来向您交卷了。黄梅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风雪黄梅路》,8年前在“首届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计划选题招标”中成功夺标,《今古传奇》传统版2018年第一期已重点推出;黄梅戏艺术重要科研成果《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在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月13日上午,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桂也丹,与其父母一起站在祖父桂遇秋的墓前,热泪盈眶地作出以上表述。随后,将两部刚刚问世的文字作品化为灰烬,聊作心香一瓣,遥寄哀思。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1)

桂家“戏曲情缘”

时光倒回到18年前,黄梅戏史论专家桂遇秋先生在即将回归大地之际,曾给其子孙留下了一句最后的嘱咐:“……把我没有做完的事做完……”长期跟随桂遇秋先生从事黄梅戏理论研究工作的儿子桂靖雷,他非常清楚父亲所说的这“没有做完的事”具体所指。那就是接力完成110个黄梅戏传统小戏的整理、校勘工作,为桂家近50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画一个句号;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历史渊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考证;依据400余名黄梅戏及花鼓诸腔民间艺人的血泪生涯素材,创作完成一部反映黄梅戏艺人血泪生涯的长篇小说《风雪黄梅路》。祖父的这一句嘱咐,也就成为桂家子孙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从此,桂遇秋先生的嘱咐声经常在子孙耳边回响,这一年桂也丹15岁,刚刚进入高中。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2)

▲桂遇秋生前工作照

桂遇秋先生生前经常鼓励桂也丹好好读书,希望他能考上戏剧学院,将来继承他的事业,从事黄梅戏理论研究工作,把黄梅戏艺术发扬光大。2002年桂也丹高考失利,没有得偿所愿,志愿选择了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上大学前,他按照祖父的遗愿,在他的坟前放了一封鞭炮,让祖父九泉有知。虽然没有实现祖父要他报考戏剧学院的愿望,但祖父的嘱咐一直铭记在他的心头,祖父的艺术生命定将在他的身上延续,泪花中他仿佛看到祖父还是开心地笑了。桂也丹深知祖父的嘱咐不仅是一场滋润万物的甘霖,而且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更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3)

父子二人在修改黄梅戏论文

桂也丹高中毕业时,其父亲桂靖雷花了三年时间,接力完成了《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110个黄梅戏传统小戏的整理、校勘和出版工作。进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后,当桂也丹看到祖父倾注毕生心血搜集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想到祖父临终的嘱咐,他的心情格外沉重。为了实现祖父的遗愿,不让祖父的心血白费,桂也丹毅然挑起了这个家族的使命,从父亲手上接过祖父留下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资料。他深知祖父“把我没有做完的事做完……”这一句嘱咐的份量,要做好这件“没有做完的事”,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要具备扎实的戏曲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像祖父那样,具有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我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经常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学习中国戏曲历史和基本知识,用所学之长为自己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4)

▲桂也丹接受电视台采访

春回冬去,寒来暑往,三载付出,五易其稿。桂也丹依据祖父50年间搜集的资料,完成了历经半世纪艰辛,凝集三代人心血的3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考证。2005年由黄梅戏权威刊物《黄梅戏艺术》杂志分期推出。据黄梅戏艺术界专家评价,该资料填补了黄梅戏戏曲史上的一项空白,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先后有60余家媒体相继报道,被业界誉称为湖北80后黄梅戏理论研究第一人。2005年12月,黄冈师范学院授予他科研创作特等奖。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5)

▲桂也丹作品中标新闻截屏

2008年春天,伴随着焕新人间的春雨,桂也丹再度离开家乡,追梦白云黄鹤,踏上新的征程。10年间,通过《长江文艺》(下半月版)、长江传媒报刊集团《文化湖北》等期刊和媒体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岗位的历练,在武汉15个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对《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改,定名为《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以更为开阔的学术视角,更为严谨的治学精神,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历史渊源进行文化透视研究,在观念、视角、方法上为黄梅戏艺术基础研究开辟新的路径。重点定位在文本研究和文本的社会文化载体研究上,注重与黄梅戏艺术形态实证的结合,考证黄梅戏传统剧目与古典戏曲文学的历史渊源,以整体史学观照黄梅戏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从历史学、戏曲学、文化学及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考据。在多维文化视野里,探讨黄梅戏艺术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梳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路径,发现黄梅戏艺术的本土价值。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6)

▲桂也丹生活照

桂家子孙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延续了前辈的艺术生命,完成了前辈的临终遗愿,实现了前辈的世纪梦想。然而,要想实现这一愿望,正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每一步脚印都踩踏着煎熬,承载的是一路风雨、一路泥泞、一路荆棘。也许这只是黄梅戏曲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一个缩影,也许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脉动不止的乡愁,生生不息的守望,也许这就是中华戏曲“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的责任担当。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7)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8)

▲央视报道

《黄梅戏传统剧目探微》从资料积累到出版问世,历时七十余载,凝聚着桂家祖孙三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传承创新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自信的一个范例,但在黄梅戏史论研究领域摸爬滚打了38年的桂靖雷感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之路,为什么是一路风雨、一路泥泞、一路荆棘,而不是一路阳光、一路坦途、一路欢歌呢?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黄梅戏母子情经典唱段(一曲黄梅戏祖孙三代情)(9)

《乡野黄梅》由黄梅县作家协会、乡野黄梅共同承办。她立足黄梅,服务大众,传播文化,记忆乡愁,搭建桥梁,服务经济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