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

池塘鳊、鲫、鲢、鳙立体养殖技术与案例介绍

_王秀芳等

根据鳊、鲫、鲢、鳙分别生活在水体中、下、上层的特点,在同一池塘内进行立体养殖,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提高水体生产率和综合养殖效益。现将主要相关技术与养殖案例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借鉴。

一、池塘条件

1.塘口选择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无高大建筑物,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利。池塘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为5~10亩,水深为1.5米左右。塘口应配备相应的增氧、投饵、水泵等机电设施。

2.池塘改造

上一轮养殖结束后,于冬季排干池水,铲除池边杂草,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疏通进排水渠,扩宽、增高、夯实池埂,平整池底并冻晒30天以上,直至池底呈龟裂状,加速底泥中有机质的风化分解,减少毒害物的积累。

二、养殖前准备

1.池塘消毒

近年来,养殖病害比较严重,一般采用二次消毒法,以减少病害发生。第1次消毒是于放养前15~20天用生石灰干法消毒,用量为75~100千克/亩。待生石灰药效消失后,再用24%的溴氯海因(主要成分为1-溴-3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进行第2次带水消毒,用量为100克/(亩·米),以增强消毒灭菌效果。

2.池塘培饵

鱼种放养前将水位调至1米左右,投施高效肥水王(主要成分为活性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小肽、维生素、可吸收的中微量元素、有益菌群等),老塘口通常用量为1千克/(亩·米),新开池塘用量加倍;首次使用后隔天适量补充,5~7天可见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繁殖起来,这些浮游生物可作为即将入池鱼种的天然生物饵料。待鱼种放养入池后,每 15~20 天追施 1 次高效肥水王,追施量为1~1.5千克/(亩·米),以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保持密度。

三、鱼种放养

以鳊、鲫为主养鱼,鲢、鳙为配养鱼。鳊放养比例占60%,鲫放养比例占30%,鲢、鳙放养比例占10%。

鳊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克/尾左右,鲫鱼种为30克/尾左右,鲢、鳙鱼种为50~75克/尾。结合当地养殖实际情况,养殖者可选择于冬季或春季放养。鱼种在放养前,需用3%~5%的盐水浸洗消毒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菌和寄生虫(卵)。

四、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左右;每月换水1次,先排出30%的底层老水,然后用新水加足,调节透明度在30~40厘米。适时开启增氧机或抛撒粒粒氧(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过氧化钙,活性氧≥13.5%)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增氧机开机时长一般为两小时左右,粒粒氧的抛撒量为250克/(亩·米)。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米),保持pH为7.5~8.5。每半个月泼洒1次EM菌(主要成分为放线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改良水质,用量为500~1 000毫升/(亩·米)。每月抛撒1次底益净颗粒(主要成分为KMPS、氧化解毒素、增效剂等)改善底质,用量为200~300克/(亩·米)。

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1)

2.投饲管理

在池塘北岸中间位置用木板或水泥板作台面搭建伸向池内水面5米左右的投饲台,台面下方用木棍或水泥杆作桩固定台面,并使台面高出最高水位线40~50厘米,将投饲机安装在伸向池内端头的台面上。在投饲机前方用网布围设成 20~30米2 的方形食场,网布下缘入水40~50厘米,上缘用直径为10厘米的PVC塑料管子作浮子,并固定于竹(木)桩上,以防饲料随风漂流,造成浪费。

搭建投饲台和设置食场可实行“自动、定时、定点、定量”投喂,让池鱼养成按时到食场集群“就餐”的习惯,既提高饲料利用率,又方便观察池鱼的摄食及生长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有条件的还可在食场底部安装微孔增氧设备,以增加食场区域内的水体溶氧,增强池鱼食欲,促进消化,加快生长。

养殖全程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2%左右的配合颗粒饲料。养殖前期投喂饲料粒径为2~3毫米,日投饲率为池中鳊、鲫重量的2%~3%;养殖中期投喂饲料粒径为3~4毫米,投饲率为4%~5%;养殖后期投喂饲料粒径为 4~5 毫米,投饲率为 4%~3%。一般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养殖过程中,具体的日投饲量和投喂次数应视季节、天气、水温和池鱼的摄食、生长等情况合理掌控。

3.病害管理

病害管理应持之以恒地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病害防控工作贯穿于养殖的全过程。

每7天左右进行1次食场消毒,将1千克含氯30%的漂白粉溶于50千克水中,在投喂前泼洒于食场区水域,以阻止病原体的大量滋生。

每15天左右用戊二醛(主要成分为戊二醛;规格 50%)进行 1 次全池消毒,用量为 200 克/(亩·米),预防细菌病。

4-6月,每月需投喂1~2次用1%肠炎灵(主要成分为肠黏膜修复因子、硫酸阿米卡星、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配成的药饵,预防肠炎病。

7-9月,每月全池泼洒1次鱼虫杀星(主要成分为氯氰菊酯),用量为15~20毫升/(亩·米),预防寄生虫病。

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池鱼发病征兆,应及时查明病因、掌控病情、对症施药,按照池水量、池鱼量及疗程精确计算好用药量,急速治疗,将鱼病消灭在“诱发”状态,严控鱼病蔓延,将损失降至最低。

4.巡塘管理

每天坚持黎明、午间、晚上各巡塘1次。黎明时是养殖池塘一天中水温最低、溶氧最少时段,主要检查有无浮头、病鱼、死鱼等现象。午间是一天水温最高时段,结合投饲和水质检测等工作,主要检查鱼的活动、吃食、生长及有无残剩饵料等情况。晚上即将进入夜深人静时刻,应抓住有利时机,听池鱼动静。仔细观察可发现在下风水面离群慢游或伏于浅水处的病鱼;还可发现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急剧游动、跳跃或挣扎不安的病鱼。高温季节,天气变化无常,池鱼往往会发生应激反应,还应在半夜增加1次巡视,查看池鱼有无异常现象,以防突发事故。

5.捕捞管理

成鱼起捕销售应视养殖情况、市场行情、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适时起捕销售。一般7-9月,每月可拉网起捕卖3~5次热水鱼,早期放养密度较大,热水鱼的起捕量应占全年计划总产量的50%左右。高温期市场鱼上市量少,销售价格高,收益大,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池鱼及时捕出销售,在得到较好的养殖收益的同时,还可降低密度,加快存塘鱼的生长。10月以后,接近养殖末期,应择机干塘卖鱼。只要价格合适,有钱可赚,应及时抽干池水,将池鱼全部捕出销售。切勿攀价、等价,以免因小失大,造成压塘,影响下一轮养殖。

五、养殖案例介绍

现将江苏省金湖县鱼种场2021年养殖户8亩池塘鳊、鲫、鲢、鳙的养殖案例介绍如下(详见表1~表5)。

表1 鱼种投放情况

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2)

表2 鱼种支出

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3)

表3 其他支出

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4)

表4 养殖产出

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5)

表5 养殖效益 元

鲢鳙养殖方法(池塘鳊鲫鲢)(6)

六、结论

养殖实践表明,在池塘内进行鳊、鲫、鲢、鳙立体养殖,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期间,鳊、鲫摄食配合饲料;鲫还可摄食池底碎屑、底栖动物,可抑制病菌繁殖,降低发病率。鲢、鳙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无须投喂其他饵料,可节约成本;另外,鲢、鳙能有效控制池水肥度,调节水质,促进鳊生长。近两年,池塘立体养殖鳊、鲫、鲢、鳙的平均亩效益可达5 000元以上,广大养鱼者要抓住机遇,选择好适宜的养殖模式,力争取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