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电影海报中的流金岁月(在电影海报中追忆逝水年华)
走进南靖县城中山路,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往里走,蔡福荣开办的林丰书画社就“藏”在这里大约三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挂满了蔡福荣自己创作的字画,从中可见他别具一格的艺术造诣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上用绳子、木夹串起来的一幅幅色泽明亮、年代感十足的电影海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追寻电影海报中的流金岁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追寻电影海报中的流金岁月
走进南靖县城中山路,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往里走,蔡福荣开办的林丰书画社就“藏”在这里。大约三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挂满了蔡福荣自己创作的字画,从中可见他别具一格的艺术造诣。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上用绳子、木夹串起来的一幅幅色泽明亮、年代感十足的电影海报。
“这张是1965年的《地道战》,那张是由巴金小说改编的《家》,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李双双》、《红楼梦》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老电影。”谈起电影海报,蔡福荣如数家珍。他说,电影海报是电影史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并且时代特征明显,能唤起人们的怀旧感。平时有空,他都会从特制的大樟木箱里拿出“压箱宝”,翻看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贵的海报,再三品味那些年代独有的历史沉淀。
“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海报的,当时一张电影票才一两元钱。”蔡福荣说,那时20多岁的他刚工作不久,对电影这种新潮的玩意儿甚是痴迷,每逢村里播放露天电影,他必定搬着小板凳早早候在现场抢个好位置。他也时常流连在南靖电影院、华侨戏院,透过光影交汇的荧幕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由于从小学习美术,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渐渐的,蔡福荣对影院里电影海报的青睐已经超过了对电影的喜爱。蔡福荣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电影海报均为手工绘制,水墨、水粉、水彩、油画等各种形式都有,本身就是制作精美的美术作品。一些当代著名画家就曾经绘制过电影海报,如程十发画过《林则徐》,黄胄画过《阿娜尔罕》,陈逸飞画过《青春》等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剧照才逐渐取代了绘画。“现在海报制作主要靠电脑特技,几乎很难再看到像传统手绘海报那样具有艺术感的作品了。”蔡福荣遗憾地说。
作为一名书画家,蔡福荣从电影海报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收藏的乐趣,还有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他来说,除了时代特征,收藏海报主要还是看其中的美术价值。“一开始我只是偶尔兴起收藏一两张,后来才慢慢开始专门去收藏。”为了把更多的手绘海报收入囊中,蔡福荣广泛发动亲戚、朋友、同学帮忙找寻老电影海报,在网上和海报收藏“发烧友”交换彼此缺少的资源,还专门跑到漳州各地去结识当地的电影院工作人员,软磨硬泡从他们手中“挖”到不少罕见的电影海报。其中,最令他得意的是一张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桥》。
“这张《桥》的尺寸非常特别,它是横幅对开的细条形海报,和其他海报的规格很不一样,市面上存量极少。”蔡福荣说,曾有朋友出价3000元要买他这张海报,但他坚决不卖。据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海报已经从早期的单纯广告宣传逐渐转变为一种时尚文化收藏品。电影《南征北战》海报开价6万元,是目前已知国内电影海报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尽管多年来收藏海报,蔡福荣手头也有一些市场价值很高的稀有海报,但除了用一般海报来以物换物,他从来不舍得把海报珍品拱手让人。“我自己都还没看够呢,总觉得看不过瘾。”蔡福荣说,他打算把这几千张海报用相机翻拍起来,按照年份、制片厂等做一个归纳整理,方便查找。如果条件允许,他还想办一个老电影海报展,让更多人从这些掩藏了时光的电影海报中追忆逝水年华。
⊙郭碧燕林顺来文/图
南斯拉夫电影《桥》海报。
蔡福荣在整理收藏的电影海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