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最强的战士类别英雄(永远的骑兵第六篇)
人民英雄孟克达来
吴斯琴的父亲孟克达来曾是一名骑兵战士,经历战火的洗礼,在和平年代成为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武装部部长。1974年,在一次民兵训练中,为救人而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孟克达来的故事被编成书、写进小学生的教材里、展示在陈列馆和烈士陵园,而在吴斯琴和弟弟妹妹眼中,父亲一生都带着军人的风骨,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父亲离开四十多年了,但他对孩子们的影响从未改变。
从战场上走下来的武装干部
父亲节当天,吴斯琴接到记者的约访时,忍不住落泪。她说,这一天回忆父亲的故事,总难以平复内心的悲伤和思念。父亲在她15岁时离开,40多年过去了,每当说起父亲的故事,吴斯琴和弟弟妹妹们还是无限感伤,父亲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
1930年,孟克达来出生在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伦苏木一个牧民家庭。1946年,16岁的孟克达来成为内蒙古骑兵四师三十四团的一名排长。因为孟克达来的枪法特别准,还成为了警卫员。在解放战争中,他身跨战马转战东北和华北战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
1955年,孟克达来转业到地方工作。虽然转业了,但孟克达来在部队养成的雷厉风行、一身正气的性格没有改变。1962年8月,组织上派孟克达来到达茂旗新宝力格公社担任武装部长。接到通知后,他策马扬鞭日行150里路,当天就赶到了新宝力格公社。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孟克达来深入牧民群众,组建了具有牧区特点的“草原轻骑”,并且带领民兵苦练飞跨堑壕、翻越障碍、骑马射击等杀敌本领。
在地方上,孟克达来成家了,有了5个孩子。孟克达来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碌,孩子们都是岳母照顾长大的。从参加革命后,孟克达来一直没能再回老家,他一直挂念着家乡的亲人,却因为工作脱不开身。达茂旗成为了孟克达来的第二故乡。
青年时代的孟克达来(左一)
父亲是个“工作狂”
吴斯琴出生于1957年,作为长女,她在父亲身边的时间最长,也对父亲了解最多。在她印象中,父亲是个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狂”,是个名副其实的“活雷锋”。1964年,父亲调任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武装部部长,此后的十年间,他经常住在办公室里,床头始终摆放着一支半自动步枪、一支手枪、一个手榴弹袋和一个干粮袋。
吴斯琴记得,有一次妈妈上夜班,父亲就带着她到自己办公的一个武器库值班。吴斯琴睡着后,父亲出去巡逻,年幼的吴斯琴半夜醒来很害怕,就跳窗户出去了,因为没有关好窗户,吴斯琴还受到了父亲的批评,父亲担心武器库丢东西。
平时,父亲总是因为繁忙的工作回不了家,而到了周末,他还会去贫困户家帮着老人们打扫家,给老人们理发。有时,他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吴斯琴记得有一次,父亲把还在襁褓中的小女儿的牛奶送给了五保户,因此还跟母亲吵了几句。
当时,牛奶是稀缺的营养品,父亲觉得贫困户老人比女儿更需要。多年来,父亲总是把家里的鸡蛋、牛奶、蔬菜等稀罕东西拿走送给需要的群众,家里包了饺子、做了菜也要给他们端一碗过去。父亲从心底里把贫困户老人和广大群众当成亲人一般看待。
1964年,父亲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是父亲最骄傲的事情,也给了他莫大的动力。
1968年,父亲患上了骨化性肌炎症,一只胳膊不能伸展,胳膊上带着钢卡子。即使这样,他还是照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孟克达来在指导民兵训练
舍身救人践行誓言
吴斯琴常常想,如果父亲的胳膊没有受伤,以他的军事素养,也许就不会有那场意外。1974年5月1日,孟克达来率领31名民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一名民兵第一次进行这种实弹投掷训练,有些紧张。他接过手榴弹后猛地甩臂一扔,不料却把手榴弹扔在了自己身后五六米远的地方,手榴弹冒着白烟。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孟克达来大喊一声“危险”,同时迅速将扔手榴弹的民兵推开,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捡起冒烟的手榴弹扔向远处。然而,就在他弯腰拣手榴弹的刹那间,手榴弹爆炸了。民兵们得救了,孟克达来却献出了宝贵生命。
孟克达来牺牲后,人们在百灵庙镇武装部办公室里发现了他保存的27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读书笔记和日记,孟克达来在日记中写道:当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1974年5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内蒙古军区联合决定,给孟克达来追记一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部队时的吴斯琴
从未走远的父亲
父亲走的时候,最小的妹妹才两岁,五个孩子就靠着姥姥和妈妈养大。妈妈也是个要强的人,从不以烈士家属的身份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在工作上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父母的影响下,吴斯琴参军了。穿上戎装的吴斯琴,更能理解父亲当年的选择。
吴斯琴的弟弟妹妹们也逐渐参加工作了,虽然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每个人都是单位的优秀和先进。五兄妹们觉得,什么时候也不能给父亲丢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吴斯琴带着弟弟妹妹们回了一次父亲的老家赤峰,这是父亲多年的愿望,一直到牺牲也没能实现。那次寻亲之旅,见到了姑姑和叔叔们,从他们口中,吴斯琴和弟弟们妹妹们了解了父亲更多故事。这个从贫苦牧民家庭走出的少年,是党和组织给了他革命的信仰和前进的方向,这些一直指引着父亲的一生,也指引着孩子们的路途。
每年的清明节,吴斯琴都要到达茂旗当地的烈士陵园祭扫。去年,她还加入到内蒙古骑兵后代群,群里的高娃大姐,曾是达茂旗展馆的讲解员,讲述过无数遍孟克达来的英雄事迹。
如今,吴斯琴还成为内蒙古骑兵后代红色合唱团的队员,经常参加骑兵后代组织的活动。她说,她想讲述父亲的故事,更想传承和宣传像父亲一样的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人民献出生命、奉献一生的骑兵老前辈们的精神。(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 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