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太痛苦写不出来(不想写的材料最难写)

写材料太痛苦写不出来(不想写的材料最难写)(1)

写材料是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分内工作。一位笔杆子深有体会地说:不想写的材料最难写。短短一句话,既有无奈,也有感慨,发人深省。

那么,“不想写”的材料有哪些呢?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领导“工作平平”又要“成绩出彩”的材料,写得“平平”得罪领导,写得“出彩”欺骗上级;二是跟领导下基层调研,“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搞形式、走过场,还要写出与官兵“五同”的感人场面;三是通知刚下发,工作还没展开,接着就要经验,还要写得有鼻子有眼,等等。

仔细分析这些“不想写”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虚假。我们常说创作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生活”就是事实、真实、现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真情实感,才能思如泉涌。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毛泽东那些大气、深刻又幽默的文章,无不是文随事出、情理交融。

存在决定意识,实践产生思想。材料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最讲究接地气,也最需要贴近基层。毛泽东同志在进行寻乌调查时,到水田里帮农民插秧,并像小学生一样虚心请教,到后来与农民无话不谈,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刘少奇同志回到自己的家乡调研,坚持到老乡家睡门板,到公社吃饭,在乡间小道上往返奔波。可以想见,有了这样的真实感受、躬身实践,写就翔实的调研材料自然是水到渠成。相反,如果没有工作、经验、事例,又想写出有理有据、生动翔实的材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这样的材料,有谁“想写”,又怎么会不“难写”?

其实,这些材料最难写的原因不在于笔杆子的能力水平,而在于“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正所谓“玻璃杯养海带——根子在上头”。个别领导干部不重实效重包装、不看做的看写的,“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材料汇总表”,甚至“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干工作采华名、兴伪事,只能逼着下面写材料时掺水造假、东拼西凑、无中生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材料基层反感透顶、官兵深恶痛绝,出了问题还要问责,机关干部两头受气,“不想写”也在情理之中。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站在深圳国贸大厦53层,感慨道: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实干出政绩,实践出真知,“干得好”才能“写得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抓出实效、干出实绩,而后总结上升为发展规律、经验材料。这样的材料,机关干部想写愿写也不难写,更经得起实践、实战和历史的检验。

(来源:解放军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