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十八岁生日的长文(写在31岁生日时的一些想法)

文/怀左

今天这篇文章,是写来纪念我自己的生日的,基本都是我今年的生活片段和心里话。没有刻意的修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当然,这也是我的初衷,尽量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之后如果看的话,还能想起之前的样子。

其实昨天晚上想话题时,我还和朋友聊了一下。朋友说生日应该写写,毕竟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记录的话,没有人会帮你记得。不得不说,朋友的话当时就触动了我。过了三十岁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扮演的角色比以前增多了,但还是要给自己留个地。

昨天下午,二胖(我媳妇)带我去逛商场,说要给我买一双好鞋,当生日礼物。逛了一圈之后,我一点购买欲望也没有,最后说要不算了,实在不行咱去买点米面油也行,也是礼物。

算起来,今年我一共买了一双鞋子,也是她五一的时候非要给我买,然后我勉强答应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购物欲望越来越低,鞋子底破了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买新鞋,而是找个补鞋匠,补补再穿。

之前上学时有好几双挺不错的鞋子,我一直穿到现在。其中一双的底已经完全磨平,但我觉得好穿,底掉了很多次,每次我都会用强力胶粘好,继续穿。卫衣也穿了五六年,有天下午洗脸时,一抬胳膊,发现衣服袖子都已经磨薄。总觉得这些差不多就行,我自己不在意,也不在意别人怎么看。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

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一般,我看到其他同学穿名牌鞋子,也很羡慕。后来自己可以买得起之后,我也报复性地买了很多双。本以为那些鞋子能让我起飞,脚底生风,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这可能就是幻想吧,没得到的时候,会把东西想得特别好,还附加很多功能,觉得走在路上,别人还能高看咱几眼。真正拥有之后才知道,真的,就那样。

现实的逻辑是,别人不会因为你的一双鞋子或一件衣服而高看你,很多时候特别在意的,往往是什么都没有的你。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卖肾买苹果6的人们,现在苹果都出到十几了,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感受,后悔不后悔。为了买个手机去卖肾,真的太不值了。肾很重要,而且就两个,少一个身体大大受损,少两个直接嗝屁。假如要是有人收什么脚指甲,那咱慢慢攒,卖卖还可以。

就说这个手机的事情,我估计他们也不是为了当时苹果6的功能。真要说手机有多好,其实用几天,新鲜感也就下去了。想来他们是为了走在路上,坐公交的时候,接到电话时,享受别人看到他的苹果手机时所投来的羡慕的眼光。

怎么说呢,盲目追求「身份认同」,真的能害死人。人有我也得有,人没有我卖肾也要有!这颇有电影里西厂公公的气势:东厂没有的我们有,东厂办不了的事情,我们都能办。

我觉得这样活着特别累,没事就会琢磨,能不能有一些空间或者选择,没必要按照别人的方式去走,自己怎么喜欢怎么来呢?

事实证明,也是可以的,当然也不能全部,而是少部分。这样去做之后,我觉得收获了很多轻松与自由,而且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

回头看,以前认为的自由与身份,其实都是别人设计好的玩法,然后我们埋头往里面钻,钻来钻去,永无止境。但轻松和自由,归根到底是一种感觉,如果可以自己去设计的话, 早早达到,反而能舒服很多。叔本华那本最出名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面就阐释了这个观点,很多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说到底,都是表象。

想明白这些之后,我之前的很多欲望,到今年都降低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平稳与安静。

所以如果让我找一个关键词,去总结一下今年到现在我的大体情况,我觉得就是「平稳」

我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就是读书与写作。很多人都问到底怎么坚持,这个问题对我来讲,根本不是问题。首先读书与写作是我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年;其次我在做的过程中,会不断给自己设定大目标,然后按照方向去走。

如果说优点的话,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把事情想明白之后,就不会再去多想,哪怕中间遇到了挫折,会经历起伏,我还会持续做下去。起起伏伏很正常,稳定推进才更有价值。尤其在坚持读书十几年之后,我愈加发现,不用大量的时间去堆积,就无法在一个领域深挖。

为什么是设置大目标而不设置小目标呢?因为小目标太多,会打乱生活节奏,所以我就按照大规律去走,给自己设置相应的大目标。比如做到现在,我就知道内容再往下走,要往深度和专业的方向走,所以从去年年末开始,我就把自己要读的书,换成了各学科的理论加经典文学作品。以前我也喜欢乱七八糟看,去堆数量,很长时间没有突破,我就知道已经到了天花板,该升级了。

现在还有一个大的时代特点——变化极快

我也会担心在快速变动中,如果只是追平台或者流量的话,自己最后什么都没积累下。所以我想在变化中寻找一些不变的东西,安安心心静下来坐坐冷板凳,积累一些好东西。我能想到的,就是专业化与深度化,这也是我喜欢做的方向,未来不管内容平台怎么变,深度化和专业化的东西总是稀缺的,其实现在有很多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做起来真得非常开心,尤其是能看明白以前没看懂的书时,那种成就感和兴奋感,无与伦比。其实很多书,我们静下来,细细琢磨,再加查资料,也能看懂。但我们平时习惯了碎片化地吸收信息,习惯了浅层次口号式的书,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对于真正的好内容,反而无法静下心来去看。

我就是在读了无数本浅层次的书之后,发现自己的思考力,没有一点进步。说出去好像读了很多书,但只有自己知道,空空如也。因为那些书写的,都是一些现象层面或者作者自己主观化的表达,没有逻辑没有体系,表达完也就完事了。读者的情绪一落幕,留不下多少东西。前些年读研的时候,导师也建议我多读一些理论书,无奈当时的我心浮气躁,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去读。

去年过年时,我回家也没带什么书,手边就有一本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我仔细读了三遍,再结合自己乡村生活的经历,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打开乡村生活规律的钥匙,突然间就明白了很多事。记得我那天特别兴奋,还和朋友打电话,分享了我的喜悦。朋友也很开心,在电话那头说:对,就是这个感觉,要把这种感觉延续下去,相信你可以更好。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如果把我们的生活表象看成应用题的话,好的理论,其实就是解题的钥匙。我当时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另外也责怪自己之前耽误了太多时间。那天我就想到了我导师,想发个短信,想了想还是算了,不要耽误人家时间,我才刚找到感觉,需要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

理论的大门,真的需要人带路,如果有人把我们引进门,培养成好习惯,之后路会好走很多。我昨天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简介,人家从小读书,中学的时候就博览各种学科的理论,读了不少好书。当然也是家庭和周围环境好,引导到位,联系我们普通人,很缺乏这样的环境。小时候好不容易买到一本课外书,家长和老师还说不要读,读那些是耽误时间。

庆幸我课余时间自己养成了读课外书的习惯,真的,就是那些所谓的耽误时间的书,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帮我培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

喜欢看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上面讲的,降低了物质欲望。我不知道是我自己的原因,还是其他爱书的人也这样。到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买书,也越来越喜欢读书,对其他东西的欲望,确实降低了很多。假如未来生活越来越好的话,我希望可以再买套房子,专门用来放书,没事的时候就遨游于其中,完全放松。

想想就很美,那才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这个想法我也和我媳妇反复表达过,我说我没什么恶习也没什么太大的野心,你有什么理想我会尽力支持,我的理想就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上半年不提,过去的三个月,我读了不少好书,和大家分享一下。《社会学》《全球通史》《身份政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半熟人社会》、《解读中国经济》、《现代性与大屠杀》、《说中国》、《镶嵌》、《流动的现代性》、《现实的社会建构》等等。理论是钥匙,也是视角,经典小说和电影,其实就是场景,带着新的更丰富的视角去看小说和电影,可以看出很多新东西。

于是我有了一个新想法,陆续重看或者经读之前看过的电影与小说,细细品味,带着问题去抓带点,然后在未来的岁月中,用文章挨着去展现。目前我已经写了一些,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之后「解读经典」这一块的事业,我也会持续做下去。

写给自己十八岁生日的长文(写在31岁生日时的一些想法)(1)

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今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按正常推算的话,明年正月或者二月,我们会迎来自己的孩子。二胖给我安排了一个新任务——胎教,我准备从唐诗宋词开始,每天晚上读一会,之后还可以带娃从小读古代经典,既然咱就会这个,一起学习也是很好的。

期待娃的出生与随之而来的新身份,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很神奇。以前面对新挑战我会感觉慌乱,手足无措,想想就觉得难,自从之前认真装修了房子之后,我感觉比过去好多了。工程再大,一点点去做,也能慢慢做好。大工程会落实到每一天,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分开来算,其实也没什么。

放眼望去,过了三十岁之后,很多同学朋友都已经成了爸爸或妈妈,曾经我们还是一起疯玩的少年,一眨眼就有了以前不敢想的新身份。有时候我也会听朋友们的抱怨,说带娃不易,生活辛苦,想来这就是生活的原貌吧。以前我们享受了很多,该还的时候就要还。人类的爱有传递性,长辈们给到我们的关爱,未来我们会关爱下一代。

到了现在,我好像有点理解父母了。小时候我们看他们,觉得他们很高大,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其实他们也是在抓瞎的情况下一路摸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甚至都能想到,遇到很难的问题时,他们还会去问人,请人帮忙,和人借钱,回到家再装出一副不是什么大事的样子。

想来他们曾经也是少年,也是孩子,也无忧无虑不太懂事,但是在面对责任的时候,从刚开始扮演新角色到适应,再到真正成为,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前段时间我和我妈打视频时,因为正在读《平凡的世界》,我多说了一句:妈,你这一辈子也没享过啥福啊,太不容易了。我妈说:没事,我都习惯了,只要你们好就行。我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和孩子说类似那样的话,但我当时听的时候,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点不是滋味。

我想到很多。就拿我妈来讲,基本一辈子就在我们村里,以前我家开小卖部的时候,她就每天在家里看小卖部,冬天冷夏天热,最后熬出了一身病。有时候我妈让我看店,我虽然答应了,但心里想的就是赶紧让我出去玩。那时候,我想逃离,但我妈需要主动承担。这种爱是单向的,一方付出,一方接收,等接收的那方长大,逐渐有了爱的能力时,付出的那方已经年老。

感受的延迟,让人触目惊心。

其实我偶尔也会害怕,担心某天父母离开。以前没这种感觉,但现在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会愈发强烈。每次想到这些烦心事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说每个人都会离开,我也会离开,这是必然,没有什么。这样想,心情还会好受一些。我们都是来人间体验一番的,有时间期限。

「少想多做,认真体验」,这是我经常给自己说的。想太多除了会打乱节奏之外,真没太大意义。我现在还学会了一个方法,就是把坏情绪当成我不想接的电话,来了之后,不接,静音,哪怕反复打几次,也不理,该忙什么忙什么,过一会就好了。这个方法真的非常实用,对生活帮助很大。

今年我最开心的,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状态、确定了目标,然后沿着我自己规划的路,踏实做了一年。此前我还会常常和别人比,现在很安心,不去和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平时我还会每天更新朋友圈动态,但只发,不怎么看,重要的人直接点他们的头像,其余时间,都放在自己的事情上。

这也是我未来想达到的状态: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持续精进。

最后,祝我自己生日快乐,明天继续努力。

写给自己十八岁生日的长文(写在31岁生日时的一些想法)(2)

生日蛋糕

写给自己十八岁生日的长文(写在31岁生日时的一些想法)(3)

一年级小黄同学给画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