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老子想必大家都知道,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一书中包括了治国、修身、用兵、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其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虽然书名为《道德经》,它却不是字面的意思,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养之道,“德”也不是平日所说的道德,而是指修道的人需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人处世的方式等。

今天我们要弄清楚的“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前半句:“三生万物”,就是来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所蕴含的奥秘吧!

01三生万物‍‍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1)

《道德经》里是这样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二”、“三”,并不是代表具体的数量,而指的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它是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里提到的阴阳可以理解为女与男,这也是大家都认同的,在平日生活中,我们也会调侃说:“办公室女生太多,阴气太重了。”相反,男性太多就认为是阳气过盛。当男女组成一家时,就会产生下一代,一生二,二生三,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2)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就拿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初的地球基本全是一片汪洋,陆地是因为地球的运动产生的,然后生物也开始从海洋走向陆地,慢慢地生物就从开始的单一变得多元,再到后来人类的出现,也都是符合“三生万物”的规律。

在这里,再通俗地解释一下“三生万物”,它表示两个对立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比如说:我们称明为阳,暗为阴,但是没有绝对光明与绝对黑暗,漆黑的夜间中会衍生出晨曦。白与黑的矛盾产生,于是有了第三种状态,三就是明暗共同存在的状态。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3)

一生二分出阴阳两极,而二生三是阴阳衍生出第三种状态。三生万物是阴阳交织中的阴阳渐变形成了万物。阴阳此消彼长形成了物质的各种状态,所以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会发现都是就是按照这个规律。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如果万事万物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都无法去适应,万物自将会荡然无存。

02逢七必变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4)

后半句:“逢七必变”是什么意思呢?它指每件事在遇到七这个数时便开始发生变化。

“逢七必变”是我们的老祖宗在经历过了各种事情,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具有可靠性与实用性的。

例如: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星期就是七天,从周一到周日反复循环,这就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逢七必变”。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5)

还有我们经常会听到“七年之痒”这个词,它是用来形容婚姻在第七年时,会有变化,因为夫妻之间的浪漫与激情早就被生活的柴米油盐代替,这时婚姻进入危险期,这一年就是婚姻是否能继续的关键。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关于“七”的事情,比如:彩虹有七种颜色;音乐由七个音阶构成:1 2 3 4 5 6 7;pH值为以七为中性值,大于七为碱性,小于七为酸性;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要持续到第四十九天为止,也就是七个“七”;世界被分为七大洲;战国时期还有七雄等等。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6)

在古代,人们认为“逢七必变”,这其中还有一种积极的意义就是,它让你在艰难的时光中有一种精神寄托。

可以假设当一个人正在经历磨难时,如果他的内心坚定“逢七必变”,那么他就会咬牙挺过前几天,没准真的在第七天就会有改变。

我们都知道,生活不可能一直美好,但也不绝不会一直糟糕。只要人们心怀希望,就可以不断激励自己,永远不会感到绝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哲学原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7)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虽然就短短八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三生万物”让我们了解万物由无到有、生灭变化的道理。“逢七必变”让我们知道了量变会引起质变,万事到了“七”又会是新的开始了。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