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复杂的礼数(唐代过年时大臣能得到什么赏赐)
春节古称元旦,是中国的第一传统大节,包括年前和岁后两个部分,以岁首那天为界限,岁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分别把驱旧和迎新作为两个主题。古代封建各个王朝,其过年的风俗有所不同,其中唐代宫廷的过年习俗较为特别。
进入腊月以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传统的年节从腊月开始,“腊”本是祭名,后指腊月,多指腊月的第一天,即十二月初一日。南北朝时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唐代时,朝廷统一给官员三天假期。腊日的风俗是击鼓驱疫,吃腊八粥,泡腊八醋,也有馈赠礼物的习俗。
唐诗和一些笔记小说中经常提到,在腊日时皇帝都会赐给臣下“腊脂”,有口脂、面脂。口脂就是现在的唇膏,面脂就是涂在脸上防冻防裂的护肤品。赐腊脂意味着皇帝的天恩,其盛放腊脂的容器也很讲究。
除夕之夜,宫中守岁照例要君臣唱和,应制作诗。唐太宗李世民有《守岁》和《除夜》等诗流传后世。在除夕夜,唐代宫廷还要举行傩舞也称“大傩”,仪式非常盛大,多达千人。民间的驱疫仪式也颇为隆重,鼓和面具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器。
唐初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悬挂“桃符”,用一块桃木板,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位驱鬼大神。唐代后期,又改画“钟馗捉鬼图”为门神。据说,钟馗却有其人,他因面貌丑陋而没考上进士撞台阶而死,死后天帝命他专职捉鬼。一日,唐玄宗梦见钟馗在宫中捉鬼吃,醒来后让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竟与梦中所见状貌相同。此后每逢年节,皇帝常把年历和钟馗像一并赐给群臣。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因为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十国期间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所作,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春联开始盛行的时期是明代,此后演变为固定的春节习俗。
每年的新年佳节,唐代的各个国家机构照例也要放假,虽然不办公,但也有朝贺之礼,场面十分宏大。唐太宗有《正月临朝》和《元日》诗,大臣多有奉和。元旦朝贺,有仪仗队,有歌舞表演,场面隆重。和凝的《宫词》中有一首描写朝贺庆典的诗:
正旦垂旒御八方,蛮夷无不奉梯航;
群臣舞蹈称觞处,雷动山呼万岁长。
另外,包佶的《元旦观百僚朝会》写道:“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王建的《元旦早朝》写道:“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杨巨源的《元旦呈李逢吉舍人》写道:“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这些写的都是元旦朝会的情景。
元旦这天,皇帝还会赐给群臣以柏叶驱邪益寿。松柏延年,耐得飞霜雨雪,以柏叶泡酒,在新的一年饮柏酒。《元旦恩赐柏叶应制》诗写道:“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意思是说,柏树凌霜傲雪,坚毅挺拔,人有此精神,则延年益寿。
武平一的《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写道:“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意思是说,皇帝赐柏叶希望自己长寿,而自己寿命越长则可以更久地为皇帝效劳。又,赵彦昭的《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写道:“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意思是说,柏树不是什么名贵的树,自己也没多大的本事,但一片诚心如柏叶,希望皇帝万寿无疆。
过了元旦,接下来就是正月。唐代时,正月里的七日被称为“人胜节”和正月的上元节(也称元宵节、灯节)是年节的延伸,同样宫廷和民间也有许多的庆贺活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春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也体现出广大人民对新的一年的企盼,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