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

对于接触书法时间较长的同志们来说,经常会听到、见到“势”这个术语,什么“取势”、“笔势”、“体势”等等,各种解释、说法都有,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那么书法中的“势”究竟指的是什么?

其实这是个老问题了,由于书法这门学科没有固定、标准的术语,导致大家对一个词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中锋、侧锋”这种基本的概念解释都不固定,更别说“势”这种形而上的词了。

先说第一个解释——姿势、形态。

比如下面三个“不”字,分别出自虞世南、米芾、王羲之,同样一个字,虞世南取“静势”,写的很稳当;米芾取“险势”,字形倾斜;而王羲之取“动势”,用牵丝表现出笔锋的运动。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1)

这是一种解释,很简单,还有其他解释吗?有的,这就是张怀瓘记载的所谓草圣张旭的“五势”。

中国书法中有所谓的笔法传授谱,类似陈氏太极等传统秘技的传承历史。经过大概是这样:王羲之——王氏子孙——智永——虞世南——陆柬之、陆彦远——张旭,张旭的弟子很多,其中包括颜真卿,此外还有邬彤——怀素等其他脉络。

可见张旭是根正苗红的二王一脉传承人。

那张旭是怎么论述“势”的?

张怀瓘的记载是这样的,说书法中有五势,就是五个笔势:一曰钩裹势,二曰钩弩势,三曰滚笔势,四曰竖笔势,五曰奋笔势。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2)

可以看出,张旭这里说的“势”不是对整个字的描述,而是指字的一部分,是字组成构件。张怀瓘后边还记载了三十几种笔势。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3)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4)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5)

有人说,咦!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偏旁部首吗?确实,这跟偏旁部首的思路很像,只不过,偏旁部首是文字学里对汉字部件的拆分,而张旭所讲的“势”,是书法中对汉字部件的理解,一个来认字,一个来书写。

张旭所说的势,(1)每个笔势都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点画搭配;(2)每个笔势都是一次运笔写成的;(3)一个笔势表示笔锋固定的路线。

有人说,古人是不是闲的,明明有偏旁部首,为啥还搞出这么一套笔势理论?

这是因为,认字跟写字完全是两码事,日常手写追求的是速度,放到今天也是,除了写作业,估计没人愿意一笔一画地写,太费劲。那用笔势来书写能提高书写速度同时达到美观的效果的吗?

完全可以。只要善用笔势,可以把很复杂的字简单美观地书写出来。

比如繁体的“無”,笔画多到有十几笔,写起来很费劲,而且不容易写好看。那古人如何用笔势思维写这个字?

下面是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無,可以看到,王羲之只用了两个竖笔势二笔就写出了一个行书的無。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6)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7)

笔势稍加移位或多几个来回,便可以有无穷的创造力。孙过庭的“似”字,是竖笔势写了四个来回。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8)

文征明的“花”字,上面草字头其实也是竖笔势移位两笔写出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9)

其他更复杂的应用不一一举例。

所以用“势”的思维去书写汉字简直是古人感天动地的创举,了解这点,其实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书法的理解。很明显的比如笔顺问题。

下面这个“成”字,现代汉语要求第一笔是横,但书法中都是先写撇?这种现象该如何跟人解释?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10)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11)

为什么这个“隹”不是“丿-丨丿”而是“丿、丿、丨”?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12)


书法力度从哪里来的(书法的势到底是个啥)(13)

其实这都是因为古人在写字时是按“笔势”的思维来的,他们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已经总结出了可以固定的笔势、写法,而这一点对于不知道笔势含义的书法练习者恐怕是难以理解的。

书法这门学问或者技术,看似低门槛,谁都能摆弄两下子,但真正知道里面门道的却没有几个,不是会认字就会写字,两者还差十万八千里。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资料来源网络,为传播而发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凌晨 Anna

责编 | 凌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