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谈论当今价值的利与弊(论语笔记327欲善其事)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八则谈论当今价值的利与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八则谈论当今价值的利与弊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中有很多子弟向孔子“问仁”的记载。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子张问仁;还有樊迟一个人的三次问仁。孔子都会根据问者的仁德修养水平给出不同的回答或者修行建议。本章子贡“问为仁”,他问的不是作为名词的仁的概念,而是行为动词的“为仁”。如何去修养仁德?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论语集注》)从子贡的修养和灵性来说,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也思考得多了,名词解释已经不需要了,但到底该如何去做,还是个问题,需要跟老师探讨探讨。孔子回答子贡道:“工匠想把活儿做好,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交往士人中的那些仁者。”这就完全不涉及到作为名词的“仁”的概念,而是在说如何去做。并且指的是当下我们师徒客居异国应该如何去搞好人际关系。
即使是最重要的仁,孔子依然不会去定义
如果你觉得我们上面这一段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就说明,到今天为止,你学习《论语》还停留在皮毛上,依然在人云亦云的状态上。事实上,《论语》的另外七个“问仁”与本章的“问为仁”的记载,并不存在名词的“什么是仁”与动词的“如何为仁”的区别。因为孔子从来就不去定义名词,绝大多数时候都把名词当动词来解,都变成了“如何去做”的问题。偶尔我们以为他是在定义某个概念,仔细一分析,你会发现,只是碰巧为了说明动作的需要罢了,他根本就没想去定义。比如问“孝”,他回答的一定是“如何去行孝”;问“君子”,他回答的就是“如何去做君子”;问“礼”,他回答的就是“如何去做才算符合礼的要求”。比如说“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一十次,你却找不到一句对仁的定义。但你读完这些关于仁的论述之后,你就会发现即使没有定义,你其实也知道了什么是仁。弟子“问仁”和本章的“问为仁”在孔子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过是记录本章的弟子碰巧这么记录下来罢了。只是他的文笔,如果要写成“问仁”也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看本篇下一章的“颜渊问为邦”,也是同样的文笔,与本章应该是同一个记录者。
唯一可以称得上半个意外的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这里貌似给了一个“仁”的定义,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但请注意,孔子讲的是“克己复礼为仁”,而不是“仁为克己复礼”。还是只说了仁的内涵的一个方面。比如我们说“人是动物”,这并不是“动物”的定义,动物中还有猪狗牛马等等等等数不清的个案。我们说“人是动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动物”的理解。“克己复礼”只是仁的一个方面。跟完全不能反过来说“动物是人”一样说“仁是克己复礼”。颜回跟孔子的讨论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马上就自然地转化为如何去做。孔子也非常明确地给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行为准则。这是对“克己复礼”的动作分解。这也说明,孔子时代名词和动词还不需要加以区分。
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二次孔子说“爱人”;第三次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你看哪个都不是关于“仁”的概念解释,而都是樊迟能力所能及的修仁之道。就算孔子针对樊迟给出了这么具体的修仁方法,就樊迟的悟性和能力来说,也难以达到仁的境界。对这样的好学悟性又较差的孩子,他们的教育目标还是让他去做个普通的士人就好了,修个君子都难。仲弓、司马牛、子张问仁,跟樊迟得到的答案一样都不涉及概念,而是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修仁的一个方面。
修行之人要时刻准备着
读本章的关键点不是概念与行为的区别,也不是名词与动词的区别,关键在于孔子从一个新的角度给了子贡一种新的修行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在做工之前,或者在没工干的时候,就应该保养工具,该磨的磨,该擦的擦,检查榫卯,检查松紧,一旦开始干活,工具不能出问题,这就可以保证做工的进度和质量。这句话因此也成了耳熟能详的成语。还有一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紧接着说“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在孔子看来没官职责任的时候就该去拜访那些大夫、士人中的贤者、仁者。这就是孔子理解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真谛。我们现在居住在别人的国家,没有从政的机会,不能去实现我们的抱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止修行,更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应该广泛结交知名人士,为今后有机会治理国家做好准备。这就相当于工匠在“利其器”。所谓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意思。修行之人时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准备着。
求为可知也
交往当地的大夫、士人,向他们学习,请教,也是为了让对方了解自己。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这是说要让对方多了解自己,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樊迟问知。子曰:“知人。”(《颜渊》)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我们也要通过交往,多了解对方。不了解对方的言论学说观点,就无法了解对方。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只有我们主动去了解对方,并在对方面前充分展示我们的修为和才干,才有可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就算一时还不能得到从政的机会,多个朋友多条路,至少我们在客居期间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你看孔子不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名声不好的南子想要见他,他也肯前往相见。搞得还要在子路面前赌咒发誓证明自己的清白。
道客村曰:
工欲善事先利器,士欲有为必诚意;
时刻准备东山起,事贤友仁不可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