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罢胡惟慵,废除宰相制度,从而行程了内阁制度,内阁是建文帝四年(1402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日益增大,“仁宣”时期地位备受推崇,至明中期成为实际的宰相。首辅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首揆,、,元辅。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首辅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 今天聊聊明朝的六大首辅。

一、明初期治世贤相-杨士奇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1)

杨士奇

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号东里(1365-1444年),杨士奇出生在江西泰和县秀溪的一户普通人家,明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三杨”之首,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官,杨士奇文采出众,为人宽厚,能荐人之长,容人之短,顾大局,识大体,有非凡的气度涵养。“三杨”之一的杨荣遇事机敏,善于谋断,但也有县毛病如:恃才傲物,心胸狭窄,难容他人之过,生活作风比较奢靡,经常在仁宗的面前说杨士奇的坏话,而杨士奇并不在意,总是向仁宗陈述杨荣的长处,杨荣也被杨士奇宽厚大度所折服。“三杨”性格、才能上各不相同,但他们能够性格互补,精诚合作,形成著名的“三杨辅政”局面与杨士奇宽厚大度,容人之量是分不开的,所以明朝贤相首推“三杨”。晚年杨士奇的儿子杨稷犯下杀人罪,太监王振令人弹劾杨士奇,此后卧床不起,正统九年(1444年)一代贤相杨士奇病逝,英宗追封太师,谥号文贞。

二、自三杨以来第一贤相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2)

李贤

李贤李贤(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代名臣。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李贤入阁后,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名臣多为其所识拔。他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明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但他压制叶盛,排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李贤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对于宪宗初年的政治也颇有影响。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其得君最久,亦能展布才猷。

三、杰出的政治家杨廷和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3)

杨廷和

杨廷和生于大明天顺三年(1459年),卒于大明嘉靖八年(1529年),十二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可见杨廷和聪敏好学,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七年(1512年)晋首辅,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任首辅九年,为稳定正德、嘉靖权力真空时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杨廷和为官清正廉洁,匡扶痹症,除旧革新,实为明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杨廷和因大礼仪之争,得罪世宗皇帝,被削籍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有一次嘉靖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李时回答说:“可供数年之用,这是陛下初年下诏裁革员所致。”嘉靖皇帝感慨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朝廷至今仍受其惠。”隆庆初,杨廷和被平反,复原职,赠太保谥号文忠公。

四、李东阳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4)

李东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李东阳、谢迁为弘治、正德名臣,时人将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与永乐、洪熙、宣德朝名臣“三杨”相比,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临终时,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可见李东阳得“文正”谥号有多么不易。

五、三任三边总制杨一清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5)

杨一清

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他一生三起三落,屡经风险,最终没有避开含冤离世的命运。张璁等人诬陷朱继宗等入狱,并称杨一清接受张永弟张容的钱财,为张永写墓志铭等要求其连坐。杨一清大大恨道:“我老了,却被这些孺子给欺凌玩弄!”之后背部疽发而死,留遗疏,死而不瞑,时为嘉靖九年(1530年)八月十四日。明世宗于是下令对以前的事不再追究,数年后恢复杨一清官职。后赠太保,谥文襄。杨一清不愧楚地三杰之一,另外两人是刘大夏、李东阳。

六、一代贤相徐阶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6)

徐阶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中期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得知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命御史邹应龙参劾,最终使严嵩父子倒台。随后,徐阶取代严嵩成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明穆宗时致仕归家。徐阶致仕之后子弟仗势在家乡做了不法之事,这让复出任首辅的高拱抓到了把柄,隆庆五年,高拱指使门生蔡国熙从重处置,徐阶长子徐瑶、次子徐琨充军戍边,三子徐瑛削籍为民,徐府田产全部没收,徐阶受到沉重打击,不顾自己的面子,致书高拱请求宽释,高拱不为所动。直到次年穆宗驾崩,张居正倾到高供,徐府之难才得以解除,得意门生张居正任首辅徐阶才得以安度晚年,万历十一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徐阶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七、一代名相高拱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7)

高拱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自幼聪颖,博通经义。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朱载坖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三年(1569年)升任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因功进少师兼太子太师、柱国、中极殿大学士。高拱通晓政务、勇于任事,在整顿吏治、安边强兵等方面颇有建树,与徐阶、张居正并称名相,但高拱缺点是性直而傲、不能容物、不谙权术之道。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隆、万交替之际被张居正、冯保所逐致仕。高拱致仕以后,张居正、冯保鉴于高拱有再次复出的经历,高拱被罢官后并未打算放过他,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冯保炮制了所谓的“王大臣案”想置高拱于死地,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慎留下了重大破绽,不得不草草结案,高拱也因此逃过一劫。此后高拱一直在新郑老家,不问政事,撰写《本语》、《春秋正旨》、《问辩录》、《高文襄公集》等,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次年赠复原官。

八、改革名臣张居正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8)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张居正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扭转了明代中后期日子衰败的局面,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被誉为“中兴宰相”。

九、王锡爵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9)

王锡爵

王锡爵,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先祖在元末“红巾起义”中,为躲避战火,弃官逃到江南。后代其中一支,弘治年间进入太仓。祖父王涌善于经营,成为当时太仓巨富。其父王梦祥早年中秀才,入过南监为监生。后因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但立志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材。王锡爵不负父祖之望,嘉靖四十一年会试名列第一(会元),廷试名列第二(榜眼)。后来其子王衡在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进士及第第二名,被时人誉为“父子榜眼”。王锡爵的后代不乏科场得意者,其家族延续到清代成为名符其实的簪缨世家。王锡爵在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詹事府右谕德、国子祭酒、詹事、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万历二十二年,辞官致仕,仍一再被皇帝相召。万历三十八年,王锡爵终老于太仓老家,赠太保,谥号文肃,著有《王文肃公全集》55卷。

十、末世名臣叶向高

大明第一位首辅是谁(评选精英--大明十大首辅)(10)

叶向高

叶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明朝大臣、政治家,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

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授职庶吉士,随后提升为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京国子司业、太子左中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升为太子左庶子。上疏请求取消矿税、撤矿税监,被沈一贯排挤出京,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升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后,一人主持阁务达七年之久,人称“独相”。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连上六十二道奏疏请求致仕,获准回乡。天启元年(1621年),二度入阁为首辅。由于阉党势力过于强大,叶向高不甘受误国之骂名,又连上六十七道奏疏请辞。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以太子太傅致仕。

天启七年(1627年),叶向高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崇祯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有德量,为政刚正廉洁,善处大事。他忍辱负重,尽力协调各派势力,苦心经营,匡弊时政,为延缓明末政局的恶化做出了贡献。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明末政局的主要影响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