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阅读题(让提问成为孩子阅读的好策略)

如何提高孩子阅读题(让提问成为孩子阅读的好策略)(1)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是“提问”,语文课堂上学习提问策略,是为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等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语文和用语文。

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教的学生中,会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其思维是活跃的,综合学习能力往往也是非常突出的。

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会不会提问,关系到孩子是否关注到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行文结构等等。针对提问,教材提出要从多角度提问。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呢?分享一些方法。

抓住课题提问

课题是一片课文的“题眼”,从课题中着手质疑发问,可以激发孩子阅读全文的兴趣,提高注意力,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1抓住课题中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提一些表象问题。如: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指代什么内容?

比如课文沪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燕子专列》一文,可以对“专列”进行提问——“专列”是什么意思?

2借助疑问词提分析性问题

如:为什么?怎么样?……《燕子专列》,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给燕子设立专列?又如:《爱迪生孵小鸡》,可以问:爱迪生为什么要孵小鸡?爱迪生怎么样孵小鸡的?结果怎么样?

这一类文章,往往课文就是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结构来写的,在提问的同时,也可以使孩子理清思路,理出结构。

根据体裁提问

体裁不同,文章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结合基本的体裁进行提问。

1写事类

写事的文章,一般都是根据“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就可以根据这六要素进行提问。

比如:《牛顿在暴风雨中》,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结合六要素就可以在预习时提出:

有哪些主人公?

发生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

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起因)

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经过)

结果怎么样(结果)

有些问题可以在课题中解决。比如:主人公,什么时候。如果课题中可以解决的,即可以追问,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暴风雨?带着问题去读文章,目的性更强,孩子就可以去文中圈画词句,领悟更深,形成自己的思维。

2写人类

写人的文章往往都是通过事例来反映一个人的特点。这种体裁的文章,孩子就可以对“人物特点、“事例”进行提问。

比如《大仓老师》,可以问如下问题:

大仓老师外形特点?

大仓老师性格特点?

写了哪几件事?

在提问的过程中,也是对文本内容、结构、组材的认知过程。所以,会提问的孩子,捕捉信息能力强,表达能力也很清晰。

3状物类

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往往都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所以,引导孩子去抓住描写的物体特点来提问。

比如:《赵州桥》

赵州桥在哪里?什么时候造的?谁建造设计的?赵州桥地位怎么样?

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如果是写景类,那就可以问:根据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抓住关键词句提问

1抓住重要词语

对小学生来说,每篇课文中的新词都要引导孩子特别关注。多对这些新词产生疑问,会引导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词语乃至文本。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讲的就是字词的学习分不开文本内容情境,而文本内容的理解也离不开基本的字词句。

一开始,引导孩子对字词(尤其是每篇课文的新字新词)进行意思上的提问,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词。而不是简单地翻阅词典甚至是辅导资料去解决词语理解的意思,这样对孩子来说,学习字词就是孤立而又机械了。如果孩子阅读文本后自己再去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那么这样就更有利于词语的理解。

比如:《埃及金字塔》一文,

抓住课文中“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句过渡句中的“宏伟”和“精巧”进行提问,那么就可以联系上下文系统性地去感知这两个词。因为,整篇课文地结构,就主要是围绕金字塔的这两个特点来展开的。

2抓住“特殊句子”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子指的是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或是一些特殊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引导孩子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呢?去掉可以吗?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学到了语文表达中的方法和技巧,在自己作文时,也会留意着用上这些修辞手法。

3抓住矛盾之处

对小学生来说,矛盾一般都是典型的字词矛盾。比如:《会写诗的小螃蟹》中,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哭”和“开心”是非常容易被孩子发现的“矛盾”。

还有一种是叙事的逻辑矛盾。比如《牛顿在暴风雨中》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矛盾之处:妈妈好不容易找到牛顿了,为什么没去打扰牛顿?

矛盾之处的发现可以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

抓住文章结构特点提问

这种提问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因为要从文章篇章结构来发现问题,是比较高难度的。一般小学阶段,引导孩子去发现“详略安排”。

如:《大仓老师》一文,引导孩子去观察两件事的详略,提出:为什么第一件事略写?第二件事详写?

又如:《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文,文章条理清晰,通过华佗两次手术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的阐述,表现出华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崇高医德。

整件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展开,一般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需要详写的,但是这篇文章很特殊,能够发现特殊处的孩子就可以把关键问题解决大半。对了,这篇文章,“起因”详写,而“结果”略写。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问,就可以引发孩子思考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起因”——华佗为什么要发明麻醉剂——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这样的提问,会有效帮助孩子在作文时提高组材的意识。

联系生活经验

这类问题,往往是从文章中得到启示后,结合生活经验提出。

比如:《蝙蝠和雷达》一文,有的学生在阅读后提出: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抓住标点符号提问

有时候,小小的标点符号也有很大的奥秘在其中,尤其是一些特殊符号。比如:课题中的双引号(“”)。还比如省略号或者是感叹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