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下面整理了15首比较出名的诗,请大家鉴赏!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

全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诗人同样如此,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却是嫩笋被食,凌云之志也夭折在初出林的时候。而诗人也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既哀且怨之情充溢全诗。

湘竹词

李商隐(唐)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2)

诗人用竹子自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落魄心情,“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自己的愁苦、怨恨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东湖新竹

陆游(宋)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3)

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宋)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4)

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咏新竹

际智(清)

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5)

笋称新竹,出土尖尖。其之始也,小极,细极,嫩极,毫不起眼。毕竟是观察敏锐,想象丰富的诗人,际智从这才冒出土面的小小新竹,已然看出了其擎天之志,入云之势,化龙之概。这种想象,以及将想象注入诗行,本身便是一种智能和魄力。际智自号愚庵,其实何曾愚也。际智斋室,号为茎草堂,自比一茎小草,孰知不也是一棵志欲凌云的新竹?诗写得精炼,生动,警策,颇有力度。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6)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7)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在全国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

新竹

郑燮(清)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8)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题画竹

郑燮(清)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9)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题画竹

郑燮(清)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0)

本诗风趣自然,行文顺畅,表面看是在描写竹子的生长,其实蕴含了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表现出了作者不向强权低头的坚定信念。

题画竹

郑燮(清)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1)

第一句告诉我们作者画竹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的。画竹成了他展示生命的一种方式。

第二句就是作者画竹的生命投入方式。有了日间的挥写,加上夜间的沉思,板桥才感悟到了画竹的真谛,才画出了竹枝的神韵。

第三句看出作者对画竹领悟的过程。可以想象,刚开始画竹,他是把竹枝的一枝一叶都要画出来的,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但这样的表现只能是自然的忠实的复制和描摹,最高境界只是逼真而已。“清瘦”可以说是作者对竹子意义特有的发现,这种发现的表现就成了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属于竹子的天然素质,有倾注了作者的情思。

第四句说明作者画竹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艺术的创造只有当我们在一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一个“熟”的天地。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以臻完美。

郑燮(清)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2)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竹的生长形态,用以形容竹子节节相连,枝叶茂盛的外观,后两句“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说明竹子一般不开花的习性,不善招蜂引蝶。

通过写竹子清纯的品质,作者在赞美竹子的气节高尚中,还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超脱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后世常引用以比喻人端方自重,不招惹是非。

篱竹

郑燮(清)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3)

竹阴碧绿,却不用荆棘来保护,只需要自己做成篱笆就能保护自己。这里说竹子坚强自立,一切都靠自己,表达了其自我孤高的情操。

题画竹

戴熙(清)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4)

全诗以竹喻人,并喻示:只要具有虚心好学的品格与扎实学问的根底,必将有所作为,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诗竹

关羽(三国)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

竹子诗句古诗10首(15首竹子比较出名的诗词)(15)

第一句中的“东君”指的是曹操,意思是谢绝曹操对他的厚意。

第二句中“丹青”,原意指笔墨丹青,此处引申为史册,意留下忠义的好名声。

第三句中“孤叶”指的是刘备,意思是虽说刘备战败失利,势力薄弱犹如孤叶一般。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失败是暂时的,终有一日,刘备还会东山再起,兴旺发达。

以上15首诗,各位看官有什么看法或者想法,欢迎留言吐槽。郑板桥一生爱竹,所以写竹的诗都不错,这里只列了几首诗,想知道更多关于郑板桥关于竹的诗或者更多的古诗词,可以关注下我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