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国剧最好看推荐一下(这顶配国剧)
最近有部国剧,鱼叔期待了很久。
本以为上线定会刷屏。
没想到一周过去,毫无水花。
鱼叔有些怒其不争。
怒的不是作品,而是观众。
这样的作品不爆,是观众的损失——
《老酒馆》
虚的不扯。
光说阵容,这剧就绝对是顶配中的顶配。
光「国家一级演员」,就有好几位——
全国老百姓皆知的陈宝国、巩汉林;
以及在《潜伏》里饰演吴站长的冯恩鹤。
要知道,「国家一级演员」可不简单。
这是授予给那些为我国文艺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职称。
都是在第一线摸爬滚打大半辈子,演技炉火纯青的老演员。
说白了,是国家盖章认可的。
除此之外,本剧中的良心国剧大熟脸也是数不胜数。
在《人民的名义》里饰演赵瑞龙的冯雷;
不论是好剧还是综艺都接了不少的秦海璐;
以及两年前刚在金鸡电影节上拿了终身成就奖,今年84岁高龄的牛犇。
个个都是响当当的戏骨。
冲这阵容,不看都亏了。
再看剧情。
故事背景设置在20年代的东北。
陈怀海(陈宝国饰)率众兄弟闯关东。
一路披荆斩棘、历尽艰险,来到了当时已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大连。
第一要务,自然就是讨生活。
于是兄弟几个合计,在好汉街盘下一家门脸,准备开间小酒馆。
没成想,刚落脚,就叫人给算计了。
盘下来的店面里横躺着一具尸体。
一行人还没搞清楚状况,外面就冲进来人,给撞破了。
店没开起来,倒惹了一身官司。
这可不是倒霉。
而是有人故意串通警察害他们,设的局。
毕竟有人新来,总得诈点钱,扒层皮。
不过陈怀海这帮人可是闯关东过来的,哪个不是一身本事的狠人。
这点事儿,没在怕的。
第一集都还没过半,胃口就已经实实在在吊足了。
这爽快劲儿,是不是有点相识的味道?
一看幕后团队,果不其然。
编剧高满堂。
数得上名的代表作一抓一把。
最知名的莫过于那部至今位列国剧第一梯队的《闯关东》了。
其最大特色就是「基于现实,不跟风」。
导演刘江。
同样的圈内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式人物。
也不用多废话,作品说明一切。
两位大佬联手,加上这黄金班底。
闭眼打个五星,出不了大差错。
酒馆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做的是生意,聊的却是人事儿。
借着一方寸土,展现了民国市井的众生相,宛若「民国版的深夜食堂」。
剧中角色,个顶个的鲜活。
就说巩汉林饰演的说书先生。
嘴上没把门儿,办事儿也不牢。
在茶馆说书说串了,失了业,身上分文无有。
偏又爱讲大话,夸海口,张嘴就说要请人吃大餐。
请客吧,兜里没钱,不请吧,面子上又过不去。
于是就盯上了陈怀海这一帮外地人开的老酒馆。
打算过来「抬举抬举」他们。
叫上三五好友,耍大样,喝好酒,点大菜,排场搞得挺热闹。
吃完饭把朋友们都伺候走了,就开始玩花样。
没付钱,直接走人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他叫了个小孩跟他猜丁壳,谁输了,就往后退三步。
连输几把后,说书先生一路退到了店门外。
再一回头,已经溜号跑远了。
他总说自己是个说书的,也算是半个文化人,可仗着这点小聪明,做的都是油滑的事。
典型的没起子又好面子的市井小民。
有趣,丰满。
再说个牛犇饰演的乞丐老头。
身上没啥钱,但就好喝一口。
每次来都自备小菜,跟店里打上二两酒。
次数多了,人们都管他叫「二两叔」。
二两叔最讲规矩。
知道自己没钱,还光顾老酒馆,人家也跟他身上挣不着什么钱。
所以每次遇上店里客人多,坐不下,他就自个儿上旁边站着喝,不添乱。
陈怀海为人侠义,时不常地会送他点小菜尝尝。
可二两叔每次都不要,「有多少钱吃多少钱的」,绝不占便宜。
为人也特别正直,从不欠钱赊账。
偶尔掌柜的想给他免单,他就悄悄把钱垫在酒壶下面;
有客人瞧不起他是个要饭的,偷偷往他酒里兑水,他喝出来了,也不动声色。
住的地方离老酒馆有10里地,他腿脚不好,但照样每天一瘸一拐地来回赶。
下大雨也不例外。
嘴上说着是被酒虫子给勾来的,但其实就是爱老酒馆的人情味。
人家不嫌弃他,他便要玩命来捧场。
他是这个市井群像中最贫苦,最底层的一个,却也是最清正,最有骨气的。
二两叔是过惯了穷日子,能苦中作乐;
但也有的,因为上过云端,便再受不了跌落下来的感觉。
冯恩鹤饰演的那爷,就是这么号人物。
他以前是宫里教小王爷掼跤(起源于前清咸丰年间的一种古典摔跤,又名「官跤」)的先生。
正儿八经的旗人,也算是有头有脸。
为人也很仗义。
在老酒馆门口看见有流氓闹事,上去就把人打翻在地,匡扶正义。
一身功夫,深藏不露。
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过分沉迷自己曾经在宫中的高光时刻。
不剪辫子,带条围巾遮着。
为的是有朝一日满清光复,皇帝能把他给认出来。
为了这个念想,他撺掇着留洋回来的贺义堂公子(冯雷 饰)开了个新店,主打满清八大碗(满族菜肴)。
一回,店里来了位贵客。
器宇不凡,怎么看都像个王爷。
可这王爷老说自己身上没有揣钱的习惯,每次吃完都赊账。
遇上这样的顾客,换哪个掌柜的都心慌。
万一是个骗子呢?
有次,王爷在店里落下个手串。
那爷逮着了机会,便带着手串到当铺,一问才知道,此宝价值连城。
这下王爷身份坐实了,得好好伺候着,借钱当家产也在所不惜。
有时候王爷主动要结账,他们都不敢收。
终于有一天,欠了一屁股债的两个人等到了回本的日子。
王爷把那个手串送给了他们,说就拿它付吧。
稳赚不赔啊!
结果再拿去当铺,完了,是个假的,一文不值。
王爷给他们掉包了。
王爷是真王爷,但白吃白喝,也是真的。
宫里出来的掼跤先生,遇上了靠骗吃骗喝过生活的落魄王爷。
又心酸又有点好笑。
都富贵过,如今却都落得个衰样。
只能费劲了心思混日子,没完没了地盼望着曾经的辉煌能够再次回来。
这荒唐的模样,正是那个时代才有的人间群像。
像这样栩栩如生、颇值得玩味的人物,剧中可以挑出来讲的实在是太多了。
演员们又刻画得入木三分,实在是好看。
看戏是一种享受。
但这样的机会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了。
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的何冰曾在《圆桌派》上说过这么一段话。
大致意思是: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表演情绪,审美的最高标准就是男的大声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员够使劲,眼泪一下来,上音乐 升格,整个气氛就算是「到了」。
可很多人不知道。
善良、阴鸷、开朗、疯癫,等等这一切,都是个结果。
应该是经过一系列行为分析后得到的答案。
表演,演的不是答案,而是演推导出这个答案的算式。
一个能够呈现出角色内心逐步转变的过程。
那才叫细腻,叫有层次感。
就像我们常说的,真正的坏人是不会把坏字写在脸上的。
而当下我们见到的(可以说是大多数)演员,根本没有那个推导过程。
从头至尾满脸就挂着角色的关键词。
哭就是眼泪,笑就是咧嘴,好人就是正气,坏人就是猥琐。
单薄、空洞、乏味。
说回到剧中。
在《老酒馆》里,没有一个人是大悲大喜大开大合的。
每个角色,演的都是那个「算式」。
这也就是鱼叔所说的,不可多得的享受感的来源。
能让人感觉到享受的表演,往往是十分精细的。
陈宝国在剧中饰演的陈怀海,既仁义坚韧,又嫉恶如仇。
这听起来,是不是跟18年前《大宅门》里的白景琦有点像?
的确,大方向是十分相似的。
可其中又有区别。
陈怀海更能忍,心思更为缜密。
前面提到的那个吃霸王餐的说书先生,陈怀海的解决方式是放他一马。
不仅如此,还顺便跟他交了朋友,笼络了这个人,让他常常上自己店里说书去。
既给说书先生留了脸面,又为自己带来了更多收益。
但这可不是好欺负的示弱。
眉目带着笑,但话里却是句句带劲儿。
「咱俩交个朋友,酒钱饭钱那都无所谓」
「别搞那歪门邪道骗吃骗喝的」
「笑话本来就是逗人笑,你费劲巴拉演了一堆,最终不还是个笑话?」
说一句难听的,再夹带点儿好听的。
一边本着不惹事,给人留面子的原则把话说漂亮,一边又暗暗表达了「我并不好欺负」的意思。
就这么个小情节,其中的情绪却复杂又细微,每一帧都演绎着不同的情绪。
两人这场对戏,真是看着都觉得浑身舒爽。
同样的情况,换白景琦遇上那可就不一样了。
至少得甩个大耳帖子再踹上一脚才行。
对比两个角色,细微的区别也就看得出来了。
人物的性格内核同样是狠厉。
但白景琦的狠厉露在脸上,而陈怀海的狠厉则裹在里头。
同样的关键词,呈现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什么叫演戏?
这他妈就叫做演技。
说起来,这样的表现在电视剧中,真是很久没看到过了。
《大宅门》里,横眉立目又桀骜不羁的白景琦、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窑姐杨久红,以及迷恋一个唱戏的最终和照片结婚的白玉婷,距今已经18年了。
《潜伏》中,面对爱人牺牲也要继续潜伏,悲伤至极抖如筛糠甚至干呕,却一滴眼泪未掉的余则成,距今有10年了。
以及《甄嬛传》中,孙俪无数场透着恨又带着爱的教科书级别哭戏,也是8年前的事情了。
如此细数后更觉悲伤。
我们真是太久太久没有在国产剧中看到让人真心实意感到享受的表演。
不是挑刺。
这两年优秀又大火的国产剧也不少。
也时常听到这样那样的评价:剧情靠谱、服化道还原度高、摄影有质感、妆容够精致……
但敢扛「演技」大旗的,寥寥无几。
也偶有一个或几个角色,撑得起「演技担当」。
但大部分情况,是良莠混杂。
流量大曝光度高的人气明星撑主咖,实力派戏骨配绿叶,保证话题度的同时,不至于过分崩戏。
这还是针对那些口碑算不错的剧。
真要说演技值得单独拎出来细品,群像人物个个鲜活,实力戏骨集体飙戏的场景,已经太少见了。
也就难怪何冰会无奈地说:
「你扛不过这个大势」。
是啊。
这就是大势。
鱼叔敢说,看到这篇文章之前,你们大部分人都还完全不知道《老酒馆》这部剧的存在。
因为完全没听说过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开头会说:怒其不争。
这么一群老戏骨凑在一起的顶配电视剧,人气居然可以惨淡成这样。
没有热搜,没有通稿,甚至在视频网站上连个轮播广告图都没有。
上线一周,播出15集了,居然连豆瓣都还没显示出来。
「评分人数不足」
但实际上评论区望去,不是四星就是五星。
今年夏天,诸多热门国产剧连番上线,其中不乏口碑之作。
鱼叔一度以为,国产剧的春天来了。
但《老酒馆》的冷淡再次令我心寒。
我开始思考,那些大热剧的观众们,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支持好剧」而去的。
又有多少人,是因为「里面有我喜欢的明星」。
而在此环境下饱受驯化的,更年轻一代的观众们,似乎已经慢慢开始培养自己,在偶像小生们的稚嫩表演中努力自行寻找亮点。
他们似乎已经不在乎,甚至忘记了真正的优秀表演是什么。
哪怕只是不面瘫,台词没有明显问题,都已经值得被「吹爆」。
要求竟已经低成这副样子。
鱼叔不禁怀疑。
到底是好剧真的在变多,还是观众的审美在下降?
还真是没人能扛得住这个大势。
演员扛不住、观众扛不住、市场和行业自然也是扛不住。
滥竽充数的市场在一次次拉低观众的底线,而对利润的追逐又在驱动着行业炮制出更多粗制滥造的快消品。
只要底线拉得足够低,稍稍超出期待,就可以赢得满堂喝彩。
矮子里面拔高个的戏法,玩得不要太溜。
观众变得麻木,演员也随波逐流。
众人皆睡,醒的人也宁可装睡。
国剧难出良心剧,每一环都难辞其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