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六下西洋地图(郑和下西洋与地名)
郑和下西洋与地名
周罗吉/周罗力
1985年第6期《地名知识》杂志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88年)先后七上下西洋,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航程十万余里,对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以及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纪念这一闻名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对伟大航海家、友好使者郑和的怀念,国内外有许多地方是以郑和以及下西洋随行人员的名字命名的。如我国将南海诸岛中的西沙群岛西面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为八岛、下八岛、下峙的一群岛屿,命名为永乐群岛(永乐即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把西沙群岛的东面,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为上七岛、东七岛、上峙的一群岛屿,命名为宣德群岛(宣德即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将南沙群岛中最大最著名的团沙群岛,命名为郑和群礁。在郑和群礁南面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为秤钩的岛屿是以下西洋另一位正使王景宏(弘)的名字命名的景宏岛。在郑和群礁东面,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为罗孔仔和大罗孔、罗孔的岛屿分别以下西洋的随行通事(翻译人员)费信、马欢的名字命名的费信岛和马欢岛。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了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见《人民日报》1983年4月25日和《地名知识》1983年第四期3~7页)其中就有上述以郑和等人名字命名的岛屿。另外,郑和在七下西洋过程中绘制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后人简称的《郑和航海图》,此图保存在明朝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一书中)里详细记载了航海路线、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浅滩礁石等。从这幅航海图中,可以看出郑和船队每经过一个地方,都给予一定的命名。如在航海图上将船队经过或登上我国南海诸岛中的许多地方,明确标绘出它们的相对位置,并分别命名为石塘、万生石塘屿(即万里石塘今西沙群岛)和石星石塘(今东沙群岛),全国共收录了中外地名约五百个,其中本国的约二百个,亚、非各国约三百个。元代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一书,总结了唐宋以来中国对海外各国的地理知识,但它收录了外国地名只有一百多个,其数字仅相当于《郑和航海图》的三分之一,这说明郑和下西洋使我国对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均超过了前代。上述以郑和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成为我国人民对南海诸岛开拓经营的有力证据之一。
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基地,设在今天的上海与江苏交界的刘河港。然而,上海附近是一片冲击平原,无特殊标志,为了给郑和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大海提供方便,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命“海运将士”在靠近现在吴淞口地面,筑起了一座方圆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大土山,名曰“宝山”,上建烽堠,白天燃烟,夜晚举火,以供海上船只定向,这便成为我国第一座“灯塔”。由于这座“灯塔”的重要性,明成祖还立了碑记——《宝山烽堠碑》。如今“宝山”虽已颓圯,但“宝山”的名称却成为今天上海北边的县名流传了下来。北京西城区有一“三不老胡同”以前叫“三保老爹胡同”。因为郑和是太监,“老爹”是当时人们对太监的尊称,“三保”指的就是郑和,明代以后,胡同名字中的“爹”字丢失了,到了清朝时叫“三伯老胡同”,民国以后就读成“三不老胡同”,新中国成立后此胡同依旧沿用此名。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大型宝船”承造地,也是下西洋船队的大本营,作为郑和的第二故乡、七下西洋的出发地,郑和的遗址遗迹非常多,郑和公园原来是郑和在南京任留守太监时的府邸花园,占地2.2公顷,1953年白下区政府在此建立太平公园,1983年,园内出土第一批郑和府邸的遗物,为纪念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杰出先驱,遂在园内兴建“郑和纪念馆”。1985年5月30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公园更名为“郑和公园”。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政府在2005年正式批复了以“郑和”来命名的三条道路,将东起大桥南路、沿城河路向西折南至建宁路的道路命名为“郑和北路”,将北起建宁路、南至下关大桥的道路命名为“郑和中路”,将北起下关大桥、南至定淮门大街的道路命名为“郑和南路”,同时废弃“城河路”、“惠民路”、“三汊河南街”三处地名,但狮子山北麓的护城河及城河南路、下关大桥维持原名不变。
在福建泉州百崎回族乡至今还保存着两条古老的海堤岸,村民称之为“郑和堤”。“郑和堤”分为两条,一条长六十多米,从百回族乡的斗门头村与埭上村西角相连;另一条长七百多米,从埭上村西角连接至三台山麓的龙头山。“郑和堤”虽然是一条土路,但路面很结实,上面掺着一层沙石,长长的大堤,仿佛展示了一幅数百年的历史长卷。
郑和下西洋,也大大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各国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一些国家流传甚广,留下的遗迹也很多,这些遗迹的地方大多是以郑和的小字“三宝”(亦作三保)来命名的。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北岸,有个城市叫三宝垄(俗称垅川),因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此停留,便被人们命名为三宝垄,至今是中爪哇的省府和重要港口。在三宝垄有三宝洞和三宝公庙(建于1434年,后遭台风的袭击,于1704年重建),供有郑和的塑像,三宝洞旁的土墩,相传为“三宝大人埋骨之地……华侨妇女来此献花者甚众”(见郑健吾《南洋三月记》)。在当地还相传,阴历六月三十日为郑和登陆的日子。每年这天,到三宝公庙朝圣者络绎不绝,庙内终年香火不断。1966年三宝垄市政府在三宝公庙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用中文撰刻着郑和的简历及其功绩,旁边有印尼文、英文碑文译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也有三宝庙。在其它国家,如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禅寺等等。600年前,郑和率领的船队穿马六甲海峡、过曼德海峡,先后访问了4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非洲东岸,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的索马里的布拉瓦郊区,有一个很大的村子,因当年郑和访问东非时到过这里,这个村子就被命名为“郑和村”。
上述这些地名,不仅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纪念,也是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传统关系的历史见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