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李密觉得他哪里不幸了(隐藏在陈情表后面的)
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陈情表》封建社会标谤的“孝”的典范,作者李密通过这篇文章,让晋武帝最后被自己的孝心感动,从而达成了自己对祖母尽孝的心愿。但是很多人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在臣子“忠君”与“孝亲”之间,更看重的是哪一个?如果晋武帝认为李密是以“孝”为借口,不愿意出仕,不愿意忠于自己和晋朝,他还会那么大度的批准李密的请求吗?在”忠“与”孝“之间,首先打动晋武帝的是李密表现出的忠心,也就是晋武帝是被李密的“忠”打动,才批准李密去尽“孝”的。
一、《陈情表》的背景
李密写这篇表章的时候,蜀汉政权已灭亡,曹魏政权也被司马氏取代,三国之中,仅有江东孙吴未灭 。为稳定人心,晋武帝一方面利用名教孝道维系君臣关系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 想以此吸引东吴士族归心晋朝 。
李密曾任蜀汉太子洗马,其学识、名气和辩才闻于天下,自然成了晋武帝征召利用的对象。 泰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郎中,后又拜为洗马,他却“辞不赴命” ,其中固然有终养祖母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政治上不与司马氏合作这样一个态度的问题。司马炎为人险狠多疑 ,采用高压手段残酷镇压异己,维护统治。对于不合作的名士,他向来不会手下留情。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因为不愿意与晋朝合作,而惨遭其杀害 。李密不过蜀汉一个亡国旧臣, 他的屡次违命,往大了说,是对待新朝的态度问题。晋武帝如果怀疑李密心念旧国或者对新朝不满 ,随时都有可能将李密处死。
在此之前,李密就已四次以“供养无主”的理由拒不出仕,早已让司马炎对李官起了疑心。因此这次征召李密时,“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态度已非常严厉,大有问罪之意 。在这种情势下, 李密通过慎密的措辞陈情,消除了晋武帝的疑窦,最终陈情成功。这固然是因为李密在《陈情表》中有理有据,让晋武帝深受感动,“嘉其诚款”;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表达自己尽孝之心的同时,巧妙的将自己对晋朝的忠心写了进去,这才使得司马炎对自己放下了心,并赞扬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暂停了对李密的征辟,还给了李密优厚的待遇。
二、《陈情表》陈的是什么情
《陈情表》通篇都是从一个臣子的角度出发,明确地表达出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身份地位的等级观念。开篇的“臣密言”,李密通过一个“臣”字把自己的身份划定为晋武帝的臣子,让自己首先站对队伍,把自己放在臣下的位置,也就是暗示了自己永远是晋朝的人,绝对不会有二心。这种谦卑的表白,将自己受到皇帝赏识但又因为特殊原因暂时不能出仕的那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向皇帝这个强者表示臣服。《陈情表》全文共出现了二十九次“臣”字,使得晋武帝很难对李密这样一个奉他为君主的臣子产生敌对的情绪。李密故意显示自己的弱小和可怜博取了晋武帝的同情心理,开篇第一个字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晋武帝的敌对情绪,因此后面自己陈述观点时,更容易被晋武帝所接受。
李密
在“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一句中,李密将蜀汉称为“伪朝”,彻头彻尾的否定了蜀汉朝廷的正统性,向晋武帝表白自己拒绝做官绝不是对晋朝不敬,也不是学习“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接下来的“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等句,表达了自己对曾在蜀汉做官,身份低微而又敏感的清醒认知,将自己对晋朝的敬畏和臣服写得跃然纸上。所有这一切,都是李密去努力消除晋武帝的敌对、怀疑心理,并表明自己的臣服和忠诚之心。
李密知道仅靠否定蜀汉远远不够,所以在接下来的语句中,对西晋的统治进行了极为真诚的赞美,将西晋称为“圣朝”,说出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这种赞美之词。区区“圣朝”二字,表明了李密对西晋统治的肯定与认同。所以李密说自己对晋武帝的征诏非常感成涕零:“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 洗马。”一个“特”字、一个“蒙”字,向晋武帝表达了自己的感恩,的倚重。所以李密坦言:皇帝您给我的恩泽待遇非凡,哪怕是身死也不能够报答;我感恩戴德都来不及,怎么会心怀不满,以照顾祖母为借口来拒绝呢?“臣欲奉诏奔驰”中的“奔驰”二字,表明了李密对皇帝赏识的激动和喜悦。李密还适时的将自己在两朝的感受做了对比:“少事伪朝,不矜名节”和“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这充分说明了只有晋朝才能让他实现心中理想和追求,自己当然也渴望有所作为,去报效皇恩。
在表达出足够的“忠”之后,李密消除了晋武帝的疑虑,接下来可以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了。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接着改嫁,自已又体弱多病,都是祖母刘氏一手将他抚养成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向皇帝表明了祖母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现在自己家人丁凋零,“门衰祚薄”,除了自己无人奉养祖母。而且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需要自己照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状,并不是自己编造出来的理由和谎言。李密知道自己只有在忠于晋朝的情况下,才有资格去和皇帝谈“孝道”,才有可能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才能让晋武帝不去计较李密的违背圣命。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巧妙的把球踢到了晋武帝腿上,因为晋朝标谤的就是“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如何解决自己身上的忠、孝矛盾呢?李密巧妙的提出了“先孝后忠”的解决办法,恳请皇帝允许自己照顾 “朝不虑夕”的祖母,同时立下了誓言:“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尽节于陛下”。这是李密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李密苦心营造的一个对国家忠心耿耿、对长辈孝悌有加的忠臣孝子形象。最终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也履行了他的诺言。
“忠孝”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历代统治者维护巩固统治的根本思想。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人们以宗族的方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孝”就变成了社会对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忠”则是在“孝”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的对人的思想要求,这也是李密敢于表达“先尽孝,后尽忠”这一想法的原因。晋武帝的司马氏政权是篡权而得来的,所以更要强调“孝”来维护政权的稳定。《陈情表》突出一种建造在“忠”的基础上的“孝”,特别符合晋朝的需要,使得晋武帝不得不同意李密的请求,否则就无法以孝治国。李密的陈情正是顺应了时代环境的要求,所以取得了成功之。
三、《陈情表》的巧妙请假方式《陈情表》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情表》是向皇帝表达自己要回家照顾祖母而不能赴任的请求,从写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来说,《陈情表》类似于今天的“请假条”,只不过这是一张必须写好的请假条。
李密生活的在政治环境复杂危险的魏晋时代。景元四年,司马昭处死了和曹氏集团关系密切的嵇康,另一名士阮籍也受到迫害而郁郁而终。李密写《陈情表》时,距嵇康、阮籍之死不久,正处于新的朝代统治并不稳固的政治环境下。所以李密的《陈情表》这张请假条必须写好,否则就有性命之忧。
晋武帝登基伊始,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花了许多精力去营造祥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塑造自己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司马氏是篡权而得天下,本身在“忠”这一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所以为了洗清自身污迹,采取了从“孝”入手治理天下的政治权术。《陈情表》这份请假条让晋武帝找到了一个“孝”的标杆人物,恰好契合了君王的政治策略。
如何写好这张“请假条”呢?对一个多疑的皇帝,当然不能直言“我要请假”。李密用缜密的构思、讲究的用语、井然的层次,以开篇铺垫和层层渲染 的方式来陈说请假的理由,从“父母”“成长”“家境”三个方面铺垫此假不得不请,逐步的给晋武帝一个心理缓冲。从自己的幼年丧父,到“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都表明了自己成长的不易。幸亏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所以自己跟祖母感情深厚。将自己身世刻画得如此凄惨,目的是想让晋武帝对自己心生怜悯,为请假打个情感牌。
《陈情表》通篇没有“请假”二字,却字字与请假有关。李密通过层层渲染的办法,将祖母生病已久,祖孙之情深厚,侍奉祖母已刻不容缓的情况,向晋武帝婉转的说个清楚明白。李密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句,强调祖母病情的严重性,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请假理由的陈述。这种既顺着皇帝的心意,又使自己的请求符合时代的请假方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晋武帝都不禁赞叹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晋武帝统治前期,政治上比较清明,比较注意选拔贤才,缓和社会矛盾,树立了自己宽厚通达的君主形象。这一切都被李密用“圣朝”一词,把新皇帝和新朝代一并歌颂了。李密故意将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将皇帝的恩宠抬得很高。一高一低之间,臣子的忠心和对皇恩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被赞上明君之位的晋武曾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
当然,李密的请假理由符合国家统治之道。李密请假理由是“侍奉重病祖母”,符合晋朝标谤的“孝治天下”的精神。所以李密敢于公开请假,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响应国家号召。鲁迅先生说过:“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位,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 要以孝治天下。”李密将请假的理由植入国家纲领,同皇帝站在了同一立场,并在请假条中流露出的对晋朝的忠心,无论哪个方面都能与批阅假条的皇帝可以达成共识,所以这张请假条能够被顺利批准。《陈情表》这份名标史册的“请假条”,用真实的理由、真诚的情感、正确的道理和妥帖的表达,显示了语言的魅力、文字的力量。
四、李密的名节观
《陈情表》的最后两句话耐人寻味。“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
上表之时由于结果未知,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也符合人的常识。而“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是出自真心么 ?当然不是,这是在强权政治威逼之下的 “假情词” 。
古代有“护名节胜功名” 之说。当新政权出现时,旧朝臣子的“名节”是个大问题。对于晋武帝的征召 ,李密内心真实态度是什么呢?
公元263 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从公元265年起,晋武帝多次征召李密出来做官。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写于公元270年,晋武帝再次请他出山之时。李密虽然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但内心仍有“保名节” 的心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的门阀士大夫阶层多 独立特行,生活上不拘礼法,强 调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李密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 。李密在蜀汉为官多年,心中 自然有一种“名节” 取向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表明李密的一 种“ 名节” 心态,所以当诏书“责臣逋慢” 时,李密强调“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 且“不矜节” ,这是高压之下的正话反说 。
司马氏篡魏之后,司马氏征召前朝旧臣,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为了博一种政治“ 名节”。 晋朝统治者要看到征召产生的社会效果,向世人显示他对前朝旧臣的宽容大度。 所以,李密要“保名节” 的最大难题在于如 何取信于司马氏 。即要让司马氏相信自己 “不抵抗” 的态度,又能保全自己的名誉与节操。
在蜀汉旧臣中,李密算不上什么大角 色,司马氏授予他的“太子洗马”也不是特别重要 的职位。司马氏真正看重的不是李密的才能与孝心,而是李密对征召的态度 。新政权 刚刚诞生,李密一 旦“拒官” ,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而李密的拒召 ,会阻碍晋武帝系列政策的实行,也会影响到晋武帝的政治名节。所以,晋武帝的第二份诏书才会措辞极其严厉。李密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先前的失误,因而在《陈情表》态度为之一变 :感恩朝廷的举荐征召 ,感恩司马氏的宽厚之情,这才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的 感叹, 才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而这正是司马氏愿意看到、愿意听到的。当李密做出这种表态后,晋武帝对他的态度也随之一变,变得非常宽厚和容忍,并对李密进行表扬。
古人是非常重视名节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媪袍。” 为了尽孝,为了活命,李密的“生当隅首,死当结草”并非发自肺腑,而是无奈之举。
五、《陈情表》背后的封建秩序李密作此表是出于一片孝心,是出于报答祖母养育之恩的良知,这种对养育自己的亲长的爱和感恩。自其面世以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然而,李密在向晋武帝表达这种情感的时候,却在自觉不自觉间,露出了奴性的影子。
李密
李密要报答祖母刘氏的养育之恩,符合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正当的、正确的。但是,他在向晋武帝提出请求之前,先大费口舌,把自己不幸的幼年经历叙述了一番,以此来作铺垫。又在皇帝面前极力贬低自己,同时极力表达对皇帝的提拔的感激,难道他和“乐不思蜀”的刘禅一样,对蜀国真的没有一点思念吗?他真的为了做官,连气节都不要了吗?如果是这样,李密就只能算是一个顾及小家,没有大义的庸碌之辈了。
李密所有的表白,都是为了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而非自己的真心话。他不断的贬低自己,抬高皇帝,处处显得卑躬屈膝,使得读《陈情表》时,人们会对报答祖母养育之恩这一天经地义的事是否正当产生疑问。其实最终打动晋武帝的,并不是他的孝心,而是 他“不矜名节”,并保证还会出来做官,才打消了皇帝的猜疑。也就是李密怀着 “犬马怖惧之情”写出的谦卑动情的言辞,才是打动晋武帝的钥匙。这些言辞之中,流露出的是卑躬屈膝、诚惶诚恐的奴才相。
《陈情表》并不是反映“自古忠孝两难全”这一问题在。李密从没想过要振兴晋朝,要为国家做什么,李密的“忠孝两难全”,实际上是古代臣子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无奈。李密在向皇帝“陈情”的时候极力贬低自己和自己的孝心,不过是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下,君臣关系的直观表现罢了。屡表忠心是李密陈情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晋武帝被说服打动的根本原因。
当然,我们不能让李密跨越他的时代,站在人类情感的角度上,李密过于卑微的言辞,全是拜“君为臣纲”的封建等级关系所赐。李密的《陈情表》还是凭着极具震撼力的真情和无懈可击的文字,打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