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诚王挺访谈是什么节目(58岁的丁志诚不红了)
2017年,在话剧《哗变》演出的时候,丁志诚的母亲去世了。
当天,为了照顾他的情绪,院里让他放假。
但他拒绝了。
“观众买票买的是丁志诚演的这场,我不来就等于对观众不负责任。这场戏我必须演,为了观众,还为了天上的娘。”
第二天晚上他演戏的时候,后台站满了他的同事,每个人都没说话,但每个人似乎都在用这种方式在表达些什么。
那一晚,丁志诚完全没有流露出悲伤,但他的表演特别好,特别投入。
第三天,他母亲下葬。
他恭恭敬敬给母亲磕了响头,好好喊了“妈”。
和他一起下跪地喊妈的,还有四位演员,他们就是“人艺五虎”。
和丁志诚一样,他们都是人艺85级的新生。
当年从老一辈手里接过话剧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40年之后,他们也会站在老师们的位置上,将林连昆开课对他们说的第一句话传承下去。
“孩子们,你们要想到这儿来挣钱的话,北京人艺不是让你发财的地方,舞台剧也不崇尚金钱至上。你们要真心喜欢戏剧,这个很重要。你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演戏。”
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是人艺精神的缩影,也是丁志诚的人生信条。
01、从小提琴手到人艺五虎
丁志诚是地道的北京人,1963年出生,父母都在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他从小就在宿舍大院里长大。
一家有姐弟3个,但姐姐小儿麻痹,弟弟年纪也小,父母又是双职工,照顾姐姐弟弟的任务就交给了他。
6岁他就会自己换煤气罐,10岁就能炒菜、包饺子做饭了。
虽然年纪不大,但胸前挂着钥匙管着家里的两个孩子,他觉得特别自豪。
他10来岁就拿着理光相机到处拍片了,小学进入少年宫学小提琴,高考本来想考中央音乐学院。
但那年音乐学院直接将音乐附中的孩子一起连锅端,基本上没有给社考生留位置。
和他其他学乐器的同学都去了各大文工团。
丁志诚听从父母的话去地质部工作了。
工作几年之后,1984年,他和朋友一起去报考北电,遇到了也去赶考的冯远征。
虽然他们都过了三试,但还是没有被录取。
但在考试的时候,他们几个也被业内的其他导演看中了。
张暖忻邀请冯远征去云南演了《青春祭》,踏上了从艺之路。
丁志诚也有机会拍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戏。
虽然有戏拍了,但丁志诚觉得自己没经过专业训练,在文化这一块,始终有缺失。
为此,他一边拍戏,一边还在孜孜不倦想着到哪去学习。
第二年,人艺招生了,他赶紧又去报考了。
当时面试他的考官是李婉芬和林连昆两位老艺术家。
才艺他表演的是小提琴《新疆之春》。
接着又现场表演了小品。
这次,他考上了。
更巧的是,冯远征也来考了,同样被录取了。
和他们一起录取的还有吴刚、王刚、高冬平,一个班总共录取了5位男生,这也是后来“人艺
五虎”的由来。
02、离开舞台
进入人艺后,丁志诚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他们的班主任是著名艺术家林连昆。
其他如苏民、朱旭等老艺术家也轮着来讲课。
在这些老艺术家的熏陶和感染下,他们从只是喜欢表演变成了将表演视为终身的事业。
那段时间,丁志诚很快乐。
除了上课,就在在排练厅看排练。
当时人艺的老艺术家都在,他幸运地看到了很多老艺术家是怎么排练,怎么组建起一个剧组,怎么从无到有构建出一个戏剧的。
老艺术家的那种单纯的热爱和蓬勃的生命力,给了在旁观看的孩子们坚持的信仰。
但这一批学员在第一年之后是要淘汰一批的。
为了尽量观察生活,这些学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都经常去观察行人,还经常去北京西站观看人生百态,为的就是在演小品的时候能塑造好人物。
到了淘汰考试的时候,40多位人艺大家坐在旁边,看着一个班10来个孩子表演,可谓盛况空前。
最终,这个班剩下了8名学生,3名女生,5名男生。
1986年,他们毕业了,开始在踏上自己热爱的舞台。
可就像老师说的,人艺是磨练演技和心性的地方,不是挣钱的地方。
丁志诚在台上淋漓至尽的表演,觉得不枉此生。
可人艺的工资并不高,下了台之后,他要面临的是生活。
他自己对物质要求不高,人艺的工资虽然很少,但对她来说,足够了。
可丁志诚来说,他还有个姐姐。
当时,他姐姐因为结婚生了孩子,日子过得很苦。
丁志诚每次发了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姐姐家,给姐姐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但他的帮助只是杯水车薪。
那段时间,丁志诚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姐姐过上好日子。
丁志诚的姐姐因为残疾,自幼就很自卑。
虽然在家里,为了照顾她,父母凡事都优先让姐姐选,但姐姐却一直和家人相处不好。
但丁志诚却始终能体谅姐姐的不易,一直对姐姐很宽容。
后来,姐姐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家人很高兴地替她们办了婚礼。
但他姐夫是个临时工,工资非常低,买不起婚房。
为了让姐姐过得好,丁志诚主动搬到宿舍去,把原本家里给她准备的婚房让给姐姐结婚。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姐姐才开始知道丁志诚是真心对她好。
和姐姐关系的变好,让丁志诚更想为姐姐多做些事情。
他给外甥买奶粉,衣服、玩具。
但这些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姐姐的生活。
为了能让姐姐彻底摆脱贫困,丁志诚做了一个决定,辞职赚钱。
丁志诚自很看重人艺这份工作,不仅仅因为它是“铁饭碗”,还因为这个工作能满足他的梦想。
但为了姐姐,他决定放弃这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
03、挣钱重返舞台
1991年,他离职。
经过考察,他组建了一支装修队。
他肯吃苦,报价低,做的工程质量高。
在3年时间里,就赚了30万。
他安排姐姐让姐姐和姐夫去学习管理,学习经营,学习技术。
学成之后,他资助姐姐开了一个服装公司。
让姐姐和姐夫有了自己的事业。
忙完这些,丁志诚已经31岁了。
眼看他年纪也大了,父母和姐姐开始为他张罗个人生活。
但他始终不想结婚。
因为姐姐张罗好了,但弟弟的生活还没着落。
他从小照顾家人照顾惯了,要是没把家人安置好,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他和家人说:“我要照顾姐姐和弟弟,结婚了就没有那么多精力了。”
但最后,姐姐和弟弟都哭着劝他。
看着家人情真意切的样子,他终于松口,和人艺的一位会计恋爱结婚并生了个女儿。
姐姐弟弟都安置好了,他开始想重返舞台了。
恰好当时赵宝刚当时在挑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需要一个刑警队长。
试了很多人,都不行。
夸张一点说,当时只要是找得到的男演员都试了,他还是不满意。
最后,有人推荐了丁志诚。
他人刚站稳,赵宝刚导演就一拍桌子:“就是他。”
赵宝刚导演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就是那个角色。”
这次选角也给了丁志诚极大的信心。
他自己说,开过装修公司,在社会上经过磨练后,就发现人真的不是单一性的。
这也让他坚定了重新回去演戏的信心。
用他的话来说:“人生总要有那么一段经历。”
丁志诚虽然不用照顾姐姐弟弟了。
但他始终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在剧组,照顾同事。
同学朋友但凡有事,他出人出力出钱从不吝啬。
但长期以往,他妻子不乐意了。
她接受不了丁志诚对外这么仗义疏财,也接受不了丁志诚对朋友的急公好义。
再加上,丁志诚对姐姐和父母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种种累积下来,她觉得丁志诚太不称职了,对外人比对自己还要好。
但丁志诚却告诉她::“父母和姐姐我一定要管,朋友有事我也不能不管。”
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婚后5年,两人离婚。
但丁志诚放不下女儿,他将房子买在了女儿的学校旁,只要女儿有需要,她随叫随到。
04、热爱和情义圈内人说起丁志诚一般会用两个词。
一个是爱演戏,一个是重情义。
作为人艺培养出来的嫡传弟子,他身上深深保留了老人艺的传统。
只要有演出,他从来都是心无旁骛。
从排练到演出结束,他绝对不在参与其他事情。
每天就只是在舞台和排练厅上,从不敢分心和怠慢。
他平时说话,其实是有点结巴的,但只要一到舞台上,马上就口齿清晰起来。
“也许,我就是要吃这碗饭的。”他曾这样开玩笑。
但实际上,1987年,他一场戏只有5毛补贴的时候,为了演出一个60多岁的算命先生,他查了2个月资料,还专门去民俗研究院学习,最终才完成了那个算命先生的塑造。
对台词,他始终记得林连昆老师的教导:“台词不是每个字都要说清楚,而是要说到观众心里,太字正腔圆,那是播音员。”
每一部戏,他都拼尽全力去演,这才是他能吃这碗饭的基础。
为了保持身材,他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只吃一顿饭。
2012年,他凭借《推销员之死》获得了金狮奖。
而后,他和85的同学们一起开始了《哗变》的演出。
人艺历来都有传承。
他们现在的年纪甚至比当时的老师还要大了,他们也会告诉新来的演员:“孩子,不能那么晚来,咱们得早点候场。”
从最早的于是之、郑榕、蓝天野到他们,人艺的传统还在。
他重情义。
傅彪去世前,他衣不解带的陪伴了20多天。
85班的几个同学,无论在外面有多大的成绩,回到剧院就亲的不得了。
他一直记得几个人求学时一起住的那段岁月。
那时候(85班求学岁月),我们哥儿五个就住在那间房子里,谁家有点什么事儿,都会帮衬一把。感情是这么积攒下来的。
这种感情足够让他对他们肝胆相照。
对父母他有遗憾。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在拍戏,连夜买了票回去,依旧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台上表演,但走下台的时候,看到了弟弟和侄子站在侧幕那儿,他一下就慌了。
他记得母亲生病的时候一直说:“要是我好了,就去看看你的这场戏,”
但直到最后,他母亲也没有看到。
所以,他坚持演了最后一场,为观众,也为母亲。
如果我的父母能多活几年,我的人生的幸福感都增加很多。
但终归,他父母都离开。
母亲离开后,他将精力完全放在了话剧舞台上。
认真演出,为观众、为自己、也为母亲。
但可惜的是,尽管丁志诚拍摄了不少作品。
其中还有《重案六组》《梦开始的地方》等当时的热剧,但他始终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红。
不仅仅是他,人艺五虎里,冯远征曾经凭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红过一阵,也渐渐淡出了。
名气稍微大一些的吴刚,也是大器晚成,近些年才有知名度,而且在作品里也大都是配角。
王刚、高冬平的名气更小。
他们有演技,有理想,有热情也有作品。
但是不炒作,不经营粉丝,不给自己宣传。
所以,在光怪陆离的娱乐圈始终丁志诚和他的同学们始终是“边缘人物”。
钱少,规矩多,挣不来名气。
很多年轻的艺人呆不住都走了。
蓝盈盈、宋轶、包括更早的巍子、江珊等等。
为名为利为生活无可厚非。
可他们不以为意,一直在坚守。
聚在一起谈的就是怎么能让剧院更好,怎么能重新培养学员,想着要接过衣钵,去教学生。
每当想起自己当老师的样子,他们就很高兴:“人都来了,我们好好带,害怕出不来吗?”
他们不红,是娱乐圈的悲哀和损失,因为这样会埋没很多好作品。
但不红或者也是件好事,这证明他们守住了初心。
不忘初心,不一定会到达终点。
可忘了一定到不了。
不红的他们,代表了一种精神,代表了一种不妥协。
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热爱的事物一代一代传下去。
传下去的也许是人艺的衣钵,也许是人生的态度,但一定都是好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