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上了哪个大学(周子雨的升学圈子)

北京高校外迁的速度加快了。

日前,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正有序推进雄安校区建设。8月24日,北京体育大学召开2022年秋季开学工作部署会时宣布,启动雄安校区规划筹建工作,成为第五所确定在雄安建设新校区的北京高校。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局雄安相比,有更多高校将目光转移至京郊。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投资69亿,在主城区的五个校区之外,又在大兴建立校区;10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批建设项目竣工;7月2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式启动学校主体搬迁至昌平新校区;6月,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招标方案获批,正在加速推进。

而为了吸纳高校离开中心城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宣布将努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中心城区的高校则纷纷腾退。这意味着北京市高校布局,在历经两次外迁之后,再一次迎来彻底变革。

北京高校,持续“下沉”

在京高校“下沉”,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是雄安,一个是京郊。此外,辐射京津冀、布局周边城市也是个别高校的选择。

周雨上了哪个大学(周子雨的升学圈子)(1)

可以发现,与布局雄安相比,有更多高校正向京郊转移,如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此外,还有不少在京高校选择远赴津冀及其它周边城市,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位于山东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位于河北的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

迁出:中心城市“大幅降温”

北京高校持续“下沉”,首先源于为中心城市“减负”的必要需求。在北京土地资源有限,但高校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师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异常紧张,有限的空间成为制约高教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北京统计年鉴》2019年相关数据统计,在北京市区域内,以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丰台区为中心城区的“城六区”面积仅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常住人口却占全市的59%,全市超过8成的高校师生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六区”,达到70.7万人,其中海淀占了60%以上。

周雨上了哪个大学(周子雨的升学圈子)(2)

截图自《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高校外迁问题研究》

而在京高校的迁出,一方面缓解了北京“城六区”的人口高热,另一方面便于高校自身空间升级。“办学空间不足,是多年来困扰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即将落户雄安的北京交通大学在官网文章中指出。

据相关介绍,在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的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多达3.7万余人,校区总面积不足1000亩,许多重要平台和项目需在校外租赁实验空间,而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规划占地面积为2600亩,能够有效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样位于海淀区的北京林业大学,总占地面积多达13176亩,但其中实验林场占了12480亩,校本部只有696亩(含家属区),而该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6万人。相比之下,北林大雄安校区规划占地面积为2200亩,办学空间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在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压缩高等院校中心城区在校学生规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建成投用,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而腾退出的城市空间,将用于进一步响应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迁入:京郊、津冀“嗷嗷待哺”

另一边,对于高校迁入地而言,北京中心城市高校的到来,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估算,如果北京地区有10所高校将主要教学资源迁至雄安,就能直接或通过拉动经济、创造就业等间接方式,带动约100万人口的流动。“这100万人口中的大部分属于高学历人群,对于雄安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作为北大新工科的重要布局,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曾经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钟,第一只返波管,第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2021年9月,北京大学昌平校区迎来来自北大计算机学院的首批进驻师生,10月,北京大学便与昌平区联合筹建北京大学昌平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打造“学术链 创新链 产业链”充分融合,重点布局北大应用学科创新平台集群,以及相应的成果孵化和转化配套服务平台。

周雨上了哪个大学(周子雨的升学圈子)(3)

2021年10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教育功能的举措仍在持续,并将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并提出,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

这也意味着,在京高校的迁入地将迎来更加富有战略意义的规划和布局,而“均衡”将是北京高教资源重组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区区有高校”,全面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北京作为直辖市推进“区区有高校”的目标,不少省份也正努力实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并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扎根非省会城市的建设方式。

早在2017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到,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中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力争实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2019年11月,广东省《加快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建设行动计划》发布,明确建设阳江市本科高校(筹)、揭阳市本科高校(筹)、汕尾市本科高校(筹)3所本科院校,加大财政支持,加快人才引进,并分别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进行对口帮扶。

自2017年起,广东药科大学落户云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落户河源、广东金融学院落户清远、广东工业大学落户揭阳、华南师范大学落户汕尾、广东海洋大学落户阳江……广东省正逐渐实现本科院校在地市全覆盖,粤东西北地区的高教弱势的局面有所改善,进一步破解广东全局高教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向教育强省、人才强省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2022年3月,教育部官网刊发“浙江省对标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办好人民”一文,其中浙江省提出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新模式,推进地方高校高水平建设,加快打破优质高教资源布局不平衡格局。此举意味着浙江省也在优化高校布局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2年7月,《江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深入落实高校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十条措施”,开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城校共生”发展模式,在每个非省会设区市重点建设1-2所区域高水平大学。

去年5月,《“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布,为城市高教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文件提到,优化高教资源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支持一批南疆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优质医学院校建设;支持一批本科师范院校建设。

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是一座城市崛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与重要基石。相信高校“移居”、填补“空白”能够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缩小地方差距,为地方提供高校智慧与人才支撑,实现高校建设与地方发展的“双赢”局面。

周雨上了哪个大学(周子雨的升学圈子)(4)

周雨上了哪个大学(周子雨的升学圈子)(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