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皇帝死亡之谜(清朝的同治帝载淳)
同治帝载淳,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咸丰帝的长子,慈禧太后的儿子。
同治帝画像
1875年,同治帝于十二月初五崩逝于皇宫之中的养心殿,享年仅仅只有19岁。
世人对同治帝的死因,无非抱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同治帝死于梅毒,二则认为同治帝是死于天花。
但前者的说法大多出现在部分野史之中,依据便是后期同治不愿夹在母亲慈禧和皇后阿鲁特氏中,进而选择经常出入下等青楼,和不干不净的女子长期待在一起,以至于同治帝染上了梅毒。
此外能够说明同治帝因梅毒而死的记载,寥寥无几。而在《翁同龢日记》和这两本书中,都记载着同治帝从刚患天花到病逝的全部过程。
剧照
《翁同龢日记》出自晚清时期著名大臣翁同龢,在这本书中几乎涵盖了晚清时期国家所有的国家大事,如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以及皇储(光绪帝)的议立等等,足以弥补正史之阙。
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中记载着清朝皇帝的脉案档簿,由太医李德立、庄守等人所记录当时皇帝每天的脉象,以及所开的处方,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史料。
这两本书中皆是记载着同治帝死于天花,那么接下来从这两本书中的记载,来探究一下同治帝死于天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着同治帝于1874年“连日圣体违和,预备召见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凉,今日发疹。今日于养心殿见枢臣也”。
慈禧和同治帝
简单来说,这天同治帝就已经有了染上天花的征兆,当天在李德立和庄守等太医为同治帝诊脉下,诊断出:
“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疫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
等到同治帝患病的第16天时,同治帝已经“肾虚赤浊,余毒挟湿,袭入筋络,以致腰软重痛、微肿,不易转坐。腿痛筋挛,屈而不伸。”
同治帝和慈禧
3天后,同治帝体内的病毒都已经入侵到了他身体内的各个器官中,腰部长出的痘也已经开始溃烂,产生脓水。等到第25天的时候,同治帝腰上和臀部已经溃烂的痘已经全部连在了一起。
“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后揭又流半盅,前进温补并未见效。”
可见此时同治帝的天花已经非常严重了,太医们在尝试了许多方法,如“今日改用凉润法”,可结果依旧不尽人意。在太医们为治疗同治帝的太花绞尽脑汁时,皇宫之中的众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准备试一试民间治疗天花的偏方。
古人非常重视“冲喜”,所以在同治帝身染天花期间,皇宫中众人都纷纷开始为同治帝冲喜。众人先是都穿上了“易花衣”,即蟒袍补褂,穿上易花衣的前后几天则被称为“花衣期”(刚好对应”天花“之意)。
同治帝和慈禧
在此期间,大臣们所上奏的奏本,还都要用红纸写着,黄纸封着,就连上奏的事情还都要吉利的,不吉利的就不允许上奏。
但是朝中官员,都要以虔诚的心向同治帝呈递如意,按照官职的大小所呈递的如意的数量也有区别,如翁同龢则要呈递3柄。
第四,请“痘神娘娘”,这请痘神娘娘的过程和阵仗,就如同过春节一般,皇宫之中到处张灯结彩,宫女太监们还要穿上红色的衣服,“典礼极隆,仪卫甚盛”。
第五,给文武百官升职加薪、给后宫妃嫔晋封赏赐、下旨大赦天下。
慈禧和同治帝
总之,所有一切能冲喜的事情,众人都回去做。
只可惜,即便如此也无法挽救同治帝日益恶化的病情。
这天是同治帝患天花的第29天,同治帝早已在天花的折磨下,奄奄一息,“皇帝侧卧,御医揭膏药挤脓半盅,色白比昨稍稠。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
眨眼间几天又过去了,太医们看着眼前“两颏肿甚,唇鼓色红,虚火满面”的同治帝,内心极其焦虑,却也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无奈、无力之感,他们知道同治帝已经无力回天了。
慈禧
1875年,被天花整整折磨了36天的同治帝,“六脉散微无根,系病久神气消耗,偶因气不运痰,阙闭脱败,急用生脉饮一贴竭力调理”。可惜,就是这生脉饮,也没能让同治帝多活一些时日。
这位年轻的皇帝,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结束了自己颇为短暂的一生。
仔细想来,其实同治帝会死于天花,多半还是和他日日流连于下等青楼之中的原因,导致同治帝肾虚赤浊、阴分不足、气滞胸中,从而身体无法以最好的状态对抗天花病毒。
同治帝画像
实际上同治帝也是一位非常不幸的皇帝,幼年丧夫、童年不快乐、母子关系不合、婚姻不如意、英年早逝,每一件拎出来都让人痛苦万分,更何况这五件事都先后发生在同治帝身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