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陶渊明一生清苦)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老幼皆知,同样著名的还有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和骨气,历代文人墨客都盛赞陶渊明的高洁的精神,歌颂他不趋炎附势,不追名逐利。
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是官后代,他的曾祖父是大将陶侃。
陶侃的父亲是三国时吴国将军陶丹,陶侃很小的时候陶丹就去世了。陶侃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但是他有见识有能力。陶侃刚开始只是一个捕鱼的小官儿,有一次心疼母亲,带回家里一包鱼干,他母亲并没有接受,而是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你给我带一包鱼干,对我没有什么用,反而让我更加担心,你现在只是一个捕鱼的小官儿,就利用职务之便往家里带东西,以后可怎么得了啊。
陶侃母亲截发延宾
陶侃受母亲的影响,在自己的职位上,踏实本分、勤勤恳恳,他对人真诚,做事认真,也因此声名远播。在44岁的时候,陶侃被任命为督邮,平叛乱军。从此一生都在戎马中度过,几乎没有败绩,直至封官加爵,位极人臣。
陶侃图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则是一位名士,同样出身贫寒,父亲早早离世,孟嘉自幼带着两个弟弟过活。他没有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是带着弟弟潜心读书,立志成才。
长大后的孟嘉与弟弟都成了著名的名士。孟嘉走上仕途,历任东晋庐陵从事、安西大将军功曹、江州别驾、巴丘令、荆州刺史参军。公元345年,孟嘉奉使进京,兵部委以尚书删定郎,后调任从事中郎、长史。
孟嘉落帽图
孟嘉在当时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之广泛,陶渊明为孟嘉作传,评价孟嘉:
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孟嘉一生酷爱读书,他留下的那些书籍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养分,为陶渊明提供了士大夫家族才有的阅读条件,也为陶渊明成才奠定了基础。
孟嘉是陶侃的第十女婿,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又嫁给陶侃之孙陶逸,就是陶渊明的父亲,可见陶孟两家当时是互相通婚,姑舅连亲。
陶渊明生活的朝代陶渊明和他的诗都很出名,但是他生活的晋朝,统治时间只有100多年,没有特别醒目的历史事件,皇帝也都平淡无奇,所以晋朝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是那么显眼,不知道大家怎么样,我以前是对陶渊明生活的朝代是很模糊的。
东晋时期布局
从晋朝前边开始捋一下,三国时期,最终曹操的儿子建立魏朝,史称曹魏。曹魏的皇帝都短命,5个皇帝一共才做了45年,就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
就像大宋中间被人赶到南方一样,晋朝也是,北方被蛮族占领。晋朝皇室南迁建立东晋。陶渊明就出生在东晋末年。
在陶渊明去世前几年,宋公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被灭。
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期的。
东晋时五胡乱华,百姓食不果腹。
一生的经历陶渊明自幼时起苦心研读孔孟之学,受曾祖父、外祖父的影响,他自幼就有着极大的抱负,期待学有所成,报效朝廷,恢复陶家往日的辉煌。
这个陶渊明自小就立下的宏愿,因为20岁的出门游历而夭折,他在游历途中见识到了官场的奢靡和腐败,大受打击,游历归来后逃避仕途,拒绝做官。
陶渊明图
直到29岁,陶渊明迫于生计无奈,出任江州祭酒。但他淡薄的本性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久便选择辞官归隐。之后又数次迫于生计出仕,却无一不是同样的结局。
因为不能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陶渊明最终辞官隐退山林,不再出仕,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经常靠旧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直至终老。
陶渊明的成就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章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等。
归园田居图
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时间都在田园生活,他的作品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也非常喜欢和向往这种生活,有诗为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第一句,表达他从少年时期就不能适应世俗的事故,本性就喜爱有山有水的自然田园生活。
陶渊明一生都在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纠结踟蹰,他不能适应,甚至是讨厌官场的腐败奢靡的风气,但是不做官又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所以他一生都向往田园,却又不能安心踏实地享受田园生活,《桃花源记》就是他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抒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也是他的精神田园。描述的是他向往却又得不到的理想中的生活,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幸福和安乐。
《桃花源记》诗人理想中的田园
一生不得志陶渊明有大志亦有才华,他崇拜曾祖父,渴望成为陶侃那样的人,他也受孟佳影响颇深,向往田园生活。
他想一展宏图,成就他光复陶家门楣的抱负,但是进入官场之后他又极难适应,更加眷恋田园,如此就更加厌恶官场,竟一日都不想多待。
陶渊明图
在这种左右摇摆之下,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郁郁不得志,他愤世嫉俗,既看不起官场的奢靡腐败之风,却又没有能力去改变。
曾国藩在官场上与陶渊明的境遇相似,他在刚进入官场时也是个愤青。曾国藩看不上朝中那些阁老尔虞我诈,遇事互相推诿不肯承担责任。他一心办实事,成立审案局,却落下一个曾剃头的名声,处处受排挤,有一次竟然差点死于绿营兵的手中。
在屡次受挫后,曾国藩大彻大悟:一味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只能令自己受到排挤,做不成任何事倒不如改变自己,只有成就了自己,才能做更多利国利民的大事,于是他做出了改变。
曾国藩
他逐渐变得圆滑,选择与世俗同流,这使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平定太平天国,出任两江总督,成就了曾国藩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但曾国藩他对自己,对家人却一如既往的严苛,家中不用奴仆,衣食都是妻子女儿亲自动手。
曾国藩也最终达到了内圣外王,被后世称为圣人。
结语作为一个诗人,陶渊明是成功的。他一生著作颇丰,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他的文学成就不容置疑,历代文人墨客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
作为一名政客,陶渊明一生在官场上出出进进,没有任何作为,他也没给自己作为的时间。
作为一个丈夫,陶渊明是失败的,是不合格的。他作为一家之主,却把所有的家庭责任都抛给妻子,甚至连一家人基本的生计问题都要妻子承担。
作为一个父亲,陶渊明更是不合格,他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他的几个儿子,都是普普通通,并没有继承到陶渊明的才华。并且因为陶渊明终日饮酒,导致他几个儿子都资质平庸。
陶渊明归隐
陶渊明一生都在出仕和隐退之间徘徊,他有做官的想法,也有做官的野心,但他又只想做自己,不想做出丝毫改变,一旦有他认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就会想着撂挑子一走了之。
也许在陶渊明晚年,贫病交加的时候有过后悔,但那时他的一生已成定局,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
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