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是什么(春节的起源)
万物皆有起源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更是我们大团结的日子。那么春节的起源是什么呢?
巴山蜀水之中的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落在嘉陵江西岸的阆中。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新石器时代之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两千多年来,阆中一直为巴蜀要冲,至今仍保留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为中国当今整体风貌包村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据考,这里就是“春节”的故乡和源头。
历史上的阆中与“春节”的发源有着不解之缘,如果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印记,那么阆中就是这个印记的原点。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立春”前后,正是农闲时节,选择在这个时候过节,正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是在夏商周以及统一了各国的秦朝,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也就是说,元月与春节,并不完全一致。真正从立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的,是汉武帝刘彻和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
经过近三千年历史传承,新年定在哪一天虽一再变化,但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难以撼动。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间生活最大的事。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迭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先民们在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劳动之后,在新的一年春天到来之前,庆祝丰收,祭祀先祖,祈福未来,除旧布新。这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喜庆节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所形成的一整套民俗文化和民众活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为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永远铭刻在心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兴旺、福运,对未来充满了期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于是“爆竹声中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对于群体来说,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年年如此,一年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对于个人来说,“天增岁月人增寿”,过一年,不论大人小孩都要长一岁,它又是一个生命运动的周期。由此可见,“春节”这个节日,是大自然运动周期、农业生产周期和人类生命运动周期三者的交集,是送往迎来的日子。
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一年为一个时间单位,来看看家庭和家族是否人丁兴旺、家道昌盛。这一年过得好,就争取来年好上加好,喜上加喜;这一年过得不顺,就把晦气和旧年一起送走,争取来年新起新发。千百年来,尽管各家各户的处境千差万别,但无论游子走得多远,“春节”都要回乡团聚;再穷的人家过年也要吃顿饺子,一家人除夕守岁其乐融融;海外华侨无论离祖国多远,也无论移民已经几代,对传统节日“春节”依然一往情深。
“春节”的文化精神,可以用《周易》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们按照天地运行的周期,从事生产、繁衍子孙,一年又一年地辛苦劳作,一年又一年地期盼追求,永无止息。放鞭炮、写春联、贴年画、挂福字、吃年饭、串门子、逛庙会、唱大戏等年俗活动,都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春节”像一条割不断的精神纽带,把炎黄子孙的历史与现实、思念与期盼紧紧连在一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