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之路(世界环境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海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生态奇迹”。
沙漠奇迹——
前无古人!毛乌素沙漠的绿色传奇
↑毛乌素沙漠上的新兴绿洲
把沙漠变成森林,听起来似乎像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一切皆有可能!历经四十年,中国默默地把毛乌素沙漠变成了绿洲。
满天飞沙,大漠苍茫。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又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陕西省是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进的重要防线,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然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9%都集中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北榆林。
治沙一线榆林市以及毛乌素沙漠位置
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2018年7月31日无人机拍摄)。
↑汽车行驶在榆(林)靖(边)高速公路上(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从黄沙蔽日眼难睁、田毁房埋人遁形,到水草丰美满眼绿、瓜果飘香人陶醉,这是陕西榆林在黄河河套创造的毛乌素治沙奇迹。
滩涂奇迹——
林海绿洲!黄海之滨创造的绿色屏障
2020年10月21日,江苏盐城东台市条子泥,大批候鸟在滩涂上觅食。
黄海之滨,江苏盐城,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也有着江苏最大的沿海滩涂。盐城黄海湿地栖息着680种脊椎动物,包括400多种鸟类、200多种鱼类等,每年春秋时节,盐城有超过300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近百万只在此越冬。
这片海岸湿地还有一个特点,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滩涂每年还会向海里延伸,属于淤涨型海岸。但是,围垦也随之而来。滩涂围垦,带来鸟类生存空间的萎缩,而偷猎、捕鸟,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当地政府下令停止围垦条子泥区域的近百万亩沿海滩涂,禁止在鸟类迁徙路上建立风机。退养还湿、退渔还湿;视频监控24小时“站岗”、无人机海上“守护”……湿地上划出了一道道生态“红线”。
盐碱地的治理也是重中之重,开渠挖沟、雨水冲刷,一边治盐碱,一边种苗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项事业延续至今。2016年,盐城市启动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短短几年,沁人的绿色铺满沿海滩涂,昔日的盐碱荒滩,已是林海绿洲。
卫星遥感监测江苏盐城市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遥感数据来源:大地量子
人类的付出,不只鸟儿“看得见”。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第1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标志着我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零的突破”。
2019年10月27日,航拍江苏盐城东台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
申遗成功后,盐城以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让生态变资源、变资本,让更多人在生态保护中捧上“金饭碗”。
从盐碱荒滩草不生、污水排流触目惊,到芦花摇曳琵鹭飞、麋鹿呦呦鹤来归,这是江苏盐城在黄海之滨创造的滩涂治理奇迹。
水质奇迹——
水更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碧水来。
打开中国地图,俯瞰万里平畴,一条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从秦巴山间出发,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纵贯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里,将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常年保持在Ⅱ类水以上。
工程启动之初,丹江口库区及上游42个评价河段水质仅20个达标,个别河段甚至为Ⅴ类、劣Ⅴ类。该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稳运行2100多天,调水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万,其中河南13个城市、河北9个城市、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以南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北京城市用水约73%为南水。
与此同时,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30毫克/升,河北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在库区水深15米处用取水器打上清水,纯净绵甜,可以酣饮而尽。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之一,河南省南阳市承担着“一渠清水送北方”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南阳市立足生态优势,聚力发展有机农业,走出一条“水清民富”的绿色协调发展之路。图为2018年11月1日,在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游客在采摘丹江蜜橘。新华社发
随着生态保护持续加强,水源区群众不仅生计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收入稳步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在城镇,绿树碧水与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相辉映;在乡村,青山溪流同宽敞整洁的道路街巷相依偎。山美水净让生态旅游红红火火,游客络绎不绝,服务业链条不断延伸。大家说,正是好生态“长”出了好作物,好风景“养”出了好产业。
从无法饮水、大肥大药、开矿挖沙、吃山吃水到如今水源区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鸟鸣悠悠,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创造的水质奇迹。
复流奇迹——
生态之变!时隔25年全线通水的永定河
2021年5月4日,北京正在进行生态补水的永定河再次绘出大美画卷。
“水来了,水来了!”2020年,永定河全线通水的消息传开了。居住在两岸周边的人们,听着哗啦啦的流水声,看着一泓清水漫过干涸的河床,心里别提有多爽了。1995年至今,25年了!永定河北京段首次实现全线有水。历经了生态破坏、断流多年的母亲河,终于再现河流奔涌、水清岸绿的怡人美景。
永定河北京段龙泉雾村附近对比图(图源:新华社)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全流域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原因,永定河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河道断流干涸,沙石河床裸露,燕京奇观之“卢沟晓月”已名不符实。此后,人们对于永定河的概念,不过就是一片荒滩。
为医治“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的生态创伤,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被摆上议事日程。从2003年开始,水利部协调河北、山西两省连续6年向北京集中输水,累计输水3.1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河北、山西关停了永定河上游一批污染企业。2017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实施,并首次从黄河向永定河进行跨流域生态调水,桑干河山西段实现了全线通水。
自2019年起,万家寨引黄工程由“引黄入晋”到“引黄入京”,累计输入黄河水已达2亿多立方米,水头在北京境内穿行170多公里,最终冲出了市界,断流25年的永定河终于在2020年5月12日这天实现全线通水,干涸沙化的河道重现碧波荡漾的百里山水画廊。
从河床干枯河沙飞、河岸裂崩乱石堆,到水天一色烟波凝、荷叶田田杨柳青,这是京津冀晋联手在北京平原创造的永定河“复活”奇迹。
绿色奇迹——
绿色中国!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约8.6%到23.04%
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覆盖率变化及森林面积变化(截止到2020年)。制作:新华媒体创意工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中国人对这句话已经是耳熟能详,大家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从东北极地到青藏高原,从西北荒野到东南海滨,一抹抹绿色在中国大地上蔓延。“绿色长城”不断延伸,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绿色奇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从以环境换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中国人经历过环境被破坏、山水被糟蹋的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绿色。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是为了今天人民的幸福,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巩小龙 综合自人民日报、求是网、新华网思客、榆林发布、视觉中国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