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

怎么会“洛阳纸贵”呢?细说左思《三都赋》的那些事儿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意思,大家都能理解明白;这个典故,大家基本上也是耳熟能详。“洛阳纸贵" 原义是指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传阅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张因此都涨价了,后世用来比喻著作广泛流传。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1)

“洛阳纸贵”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左思传》。曰:左思作《三都赋》,世人皆未重。皇甫谧有高名于世,思乃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也。后《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同时代的另一重量级大咖,司空张华(这个张华,就是龙泉,太阿宝剑“气冲牛斗”典故中的大佬,广武侯是也。)见而叹之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总而言之,左思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问世后,并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让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左思曲线救国,求助于权威人士的推荐和鼓吹(皇甫谧作序,张载,刘奎为之注解),才得以风靡京华,轰动文坛,成功吸引流量,成为爆款文章。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2)

一:左思其人

左思(约公元250年~公元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诗人。左思出生于儒学世家,但门第寒微。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王族,有左、右公子等支派,于是,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父亲左雍,微末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逐步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3)

左思小的时候,长得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口齿笨拙,不善言辞,反而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而且,在学习上缺乏恒心和毅力。先后学习过钟繇,胡昭的书法,最终半途而废。转而又去学习鼓琴,依旧一事无成。气得他的父亲都后悔生了他这样的儿子。甚至到了左思成年的时候,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的时候多呢。"左思受此刺激和激励后,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开始努力治学,发奋钻研。渐渐地变得文采出众,文章写得辞藻华丽。在文学和诗赋上,慢慢地取得了一些成就。曾用一年时间写成了富丽堂皇的《齐都赋》,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也说明,能成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才,只要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努力改正的人,经过不懈努力,从不轻言放弃,也一样会有所成就。

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前后,左思因为妹妹左芬被选入宫,被晋武帝册封为贵人,举家迁居到都城洛阳定居。左思也被加官进爵,升任秘书郎 。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当时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并为秘书省长官贾谧讲解《汉书》。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贾谧被诛,左思被迫隐退,居住在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征召为记室督,他称病不肯就职。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为躲避战乱,颠沛流离,移居冀州,两年后就病死了。有《左太冲集》留存于后世。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4)

二:《三都赋》的创作过程

大家知道,“赋”这一文体,历经两汉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涌现出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大家。晋承魏统,文学上也是一脉相承。“赋”文,在西晋初期,还有很大的阅读群体,写作“赋”文的名家高手,也是能人辈出。像王粲的《登楼赋》,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文赋》,江淹的《闲居赋》等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它们大多感情真挚,清雅动人,无不体现着魏晋“赋”文的清新风貌。然而,其中集大成者,非左思的《三都赋》莫属。

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二京赋》,对左思影响很大。这两篇“赋”文,气魄宏大,言辞华丽,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气势恢宏的京城气象。但是,左思感觉到这两篇“赋”文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端。于是,左思志存高远,决定依据现实生活和史料的明确记载,模仿《二京赋》和《两都赋》,自己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故都的文章,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全部写入赋中,命名为《三都赋》。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5)

为了写好《三都赋》,做到史料详尽,内容真实,左思做了海量的准备工作。他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甚至,去拜访了著作郎张载,向他访求蜀国都城成都一带的人文物产,山川形胜。而且,徒步到魏国都城邺城亲自去走访调查。

资料准备充分以后,左思闭门谢客,静下心来,专心构思,辛勤撰写。他的书房里,铺天盖地的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纸。庭前院落,篱边厨下,廊檐厕所都摆放着纸和笔。常常苦思冥想,润色推敲,想到一句好的语句,就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有时候,还会利用担任秘书郎职务的便利,经常去秘书省(西晋皇家图书馆)去查阅皇家典藏的图书秘籍,用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经过十年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废寝忘食的编纂,一片洋洋数千字的《三都赋》,终于大功告成,得以面世。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6)

但是,由于左思出身门第寒微,在西晋门阀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士子,即使写出了流芳百世,享誉千古的奇文,也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左思左思右想,不甘心十年的心血,就此被废。他担心这样一篇才气不输于班固,张衡的文章,就此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于是,他带着书稿,去拜访了当时的名士皇甫谧,并将书稿进献给皇甫谧观赏。皇甫谧看后,大惊失色,惊诧于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无名小卒,竟能写出如此雄浑的赋文。皇甫谧大为称赞,欣然为这篇赋文,写下了序言。在皇甫谧的大力宣扬和推荐下,《三都赋》才逐渐地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为上层权贵们所接纳。接着,司空张华在读过《三都赋》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左思又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了注释,中书郎刘奎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了注释。兖州陈留郡襄邑(河南商丘市睢县)人卫权,时任尚书郎,毫不吝啬地用极尽夸张的语言,为《三都赋》作了略解。

在左思的不懈努力和名流大咖的加持下,《三都赋》一夜之间,风靡洛阳,声震京华。不管是豪门权贵,还是底层士子,都想先睹为快。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人们只能抄录下来,才可观赏。由于,传阅抄写的人太多,直接造成纸张在京城洛阳脱销,断货。即使,市面上的纸张供不应求,纷纷涨价,也不能打消人们对于《三都赋》的喜爱。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7)

三:《三都赋》写作时的花絮

据说,左思在写《三都赋》时,被很多人看不起,他们不认为左思能够写出宏大而华丽的赋文。甚至还有些人在等着看左思的笑话。比如,当时的名流陆机,就很不看好左思能写出绚丽华美的《三都赋》。

说起这位陆机,在当时,可谓是出身豪门,声名赫赫。他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是孙吴丞相陆逊的孙子,吴国大司马陆抗第四子。(关于陆逊和陆抗其人,熟悉三国的朋友,都不陌生。陆逊年轻时曾参与袭取荆州,打败关羽的战役,后来,又以大都督的身份,在夷陵火烧连营,击溃刘备而一战成名。)陆机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陆云,顾荣并称“洛阳三俊”。东吴灭亡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兄弟二人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深受司空张华的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人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连后世苏东坡也曾作词“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见,陆机背景之深厚,与寒门士子左思,根本就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8)

相传,陆机到达洛阳后,也曾打算写一篇《三都赋》,可惜还没有动笔,就听说左思正在写《三都赋》。也许是“文人相轻”吧,也许还带有一点门第之见。总之,陆机非常不屑于左思能写出雄浑的《三都赋》。他曾抚掌大笑,在给他弟弟陆云的信中说道:"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简单地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意思就是,左思写的《三都赋》,内容粗鄙不堪,不值得一读。唯一的用处就是把写有《三都赋》的纸张,拿来封酒坛子。

可是,等左思花费十年苦功,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奇文《三都赋》,陆机诵读之后,非常推崇。自认为写不出什么文章,能和这篇《三都赋》一较高下。赞叹佩服之余,只能悄悄地放下自以为是的笔,不敢再写。这也导致了后人无缘拜读陆机版的《三都赋》了,不知是文学史上的幸事,还是国学史上的悲哀。不过,这里又衍生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典故,“陆机搁笔”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9)

四:结束语

从左思创作《三都赋》的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处在什么社会环境下,要想成功地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努力和恒心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天赋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在网络上写作,要想取得理想的结果,我们也要学会借势。像左思借助名士显贵的力量一样,借助于现代网络的力量,大力推送。也许,一不小心,我们的拙作,也能在网络上蹿红,成为现实版的“洛阳纸贵”,成功吸引流量,成为爆款文章,也是不一定的。

没准儿就实现了呢?亲爱的网友们,您觉得呢?!

洛阳纸贵是什么典故(怎么会洛阳纸贵)(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