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地君亲师(说说五圣天地君亲师)
记得小时候看见堂屋神龛上立有“天地君亲师”牌位,供家里人顶礼膜拜,极为神圣中国历史悠久,其中两千多年都属封建儒家社会,儒家祭祀的对象最终统一为“天地君亲师”其形式大都是在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让人们祭天地、祭君王、祭祖宗、祭圣贤,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说天地君亲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说天地君亲师
记得小时候看见堂屋神龛上立有“天地君亲师”牌位,供家里人顶礼膜拜,极为神圣。中国历史悠久,其中两千多年都属封建儒家社会,儒家祭祀的对象最终统一为“天地君亲师”。其形式大都是在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让人们祭天地、祭君王、祭祖宗、祭圣贤。
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之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表示顺服天意、感恩造化和敬畏自然。祭君王源于君权神授,君王是封建国家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万民之至尊,祭君王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盛世太平的意愿。祭亲就是祭祖宗亲人,源自原始的祖先崇拜 。祭师即祭师尊,祭圣人,承续祭圣贤的传统,其代表人物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祭祀“天地君亲师”,所承载的是儒教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体现中国人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这五个字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天地君亲师”也被称为五圣、五神、五尊、五伦、五恩和五孝。
“天地君亲师”的提法始自《国语》,《国语》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左丘明在书中说:“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左丘明还没有提到“天”和“地”,只是对“君”、“亲”、“师”三者进行了阐述。
完整的“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到西汉时期,“天地君亲师”的理念在思想界和学术界已颇为流行。东汉时的《太平经》中已出现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表述。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述正式出现。明朝开始,崇奉“天地君亲师”并以此为祭祀的对象在民间广为流行(有故事说解缙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对其意义进行完整诠释。从此,作为人们祭祀的最高上、最神圣的对象,“天地君亲师”风行全国(民国时期颇多见“天地国亲师”)。
在书写“天地君亲师”牌位时,这五个字的写法极为讲究,不可随便落笔。“天地”二字要写得较宽,取“天宽地阔”之意,但“地”字应比“天”字小些,且须一笔写成,谓“地不离土”;“君”字可与“地”字一般大,但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親)字要略小于“君”字,但“亲”中的“目”字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師)字可与“亲”字一样大,但不要写左边上方的短撇,右边的“巾”必须与上面的一横连接,谓“师不当撇”、“师不比肩”、“师不掉巾”。书写牌位的人必须站着写字(也有说“地”字要坐着写,不知何故),且要穿戴整洁,神情肃穆,毕恭毕敬。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自百度百科有关条目,谨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