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1)

一、童话的背后充满了各种不美好

《猫咪辛德瑞拉》是最早被记录的《灰姑娘》故事版本之一,故事的开头是:嫉妒是怨恨的海洋。这个版本也是后续许多灰姑娘故事的基础,而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格林兄弟和佩罗的版本。

王子带着鞋子搜寻神秘的公主时,继母让自己的大女儿把脚趾剪掉,塞进鞋子走到王子面前。王子路过榛树在鸽子的提醒下发现血,回去要求另一个女儿试鞋,于是继母让小女儿把脚跟切下一块,塞进鞋子里,跟着王子走。路过榛树在鸽子的提醒下,王子再次发现这又是一场骗局,最后终于找到了与他共舞的美丽少女。在婚礼上,两姐妹站在新娘的两边,在路过榛树时,被鸽子啄出她们两个人的一只眼睛,而这种婚礼结束返家路过榛树时,又被啄去了另一只眼睛。

这个格林兄弟版本的《灰姑娘》和孩子们熟悉的迪士尼版本的不一样,充斥着更多的负面情绪,甚至是血腥。继母嫉妒灰姑娘的美貌,灰姑娘也是心怀怨恨,充满嫉妒的女孩,而继母的女儿们更是嫉妒着灰姑娘。故事最后俩姐妹都失去了视力。我们常把“嫉妒”说成“眼红”,而在英文里“嫉妒”(envy)来自拉丁文“videre”,也就是“看”。她们失去眼睛,也就失去了嫉妒的能力。童话故事背后都有着“不美好”的存在,到底应不应该讲给孩子听?如何对待这么童话世界的“不美好”?

二、为什么童话要给孩子讲述这些“不美好”呢?

1.童话背后的“不美好”可以帮助孩子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冲突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就是潜意识里的我,它由各种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

每个童话故事都充斥着各种欲望,嫉妒、虚荣、贪婪等,每个童话不只有一个,但是肯定会有一个主体的欲望贯穿其中。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各种情绪,通过童话故事,孩子可以了解到有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父母不会因此而不爱他。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2)

2.了解这些,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行为边界

如果说“本我”是本能欲望,那“超我”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就是他们之间的协调者。边界意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的一个东西,而孩子的边界意识更是非常弱的。只有形成了明确的边界意识,才能守住自己的利益,也能尊重别人的边界。

心理学有个说法叫“白熊效应”,指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越是会去做,越是忘不掉。

《渔夫和妻子》是以贪心为主题的童话故事,故事里那条鱼因为渔夫放了他,而实现了渔夫和妻子的愿望,然而渔夫的妻子却永远无法满足,变得越来越贪心,最后他们失去了之前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可以让孩子体会给与别人东西和索取别人东西的感觉,也能发现自私的下场,同干巴巴地告诉孩子不能老是和别人要东西相比,明显会是故事更能打动孩子。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3)

3.童话背后的“不美好”是现实世界的折射,能帮助孩子提前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曲折凶险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很多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要等孩子长大才能理解,听起来像是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行了一场现实生活生存演戏。

小区里带孩子在小广场玩的时候,看到过很多家长,会一直跟在孩子身边,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父母的保护欲越是强,孩子被限制的就越多。他们很爱孩子,想把孩子一直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但很多时候孩子就像生活在温室中,对外界的风雨无法感知。

“鱼缸效应”指出孩子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但是家长或许无法做到完全放手,那么通过童话也可以让孩子理解现实里的凶险。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4)

三、怎么通过童话里的“不美好”引导孩子成长?

孩子眼中的童话和成人眼里的童话是完全不同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故事的理解也是不断变化的,他们会不断地从童话中发现新的元素,找到自我的投射,这也是童话魅力所在。那父母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1.引导孩子正视内心的自我挑战

《女巫一定得死》的作者卡什丹认为:童话背后的主题不外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七项,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当孩子对这些不美好产生好奇的时候,引导孩子认识了解这些情绪和欲望,不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明白不用对此感到害怕和恐惧。

《野兽国》是个比较新的故事,也是女儿很喜欢的一个故事,主人公马克斯因为不听话,威胁要吃掉妈妈,被罚呆在房间不准吃饭。之后就是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去到了野兽国并且驯服了野兽,最后马克斯平静下来后回到了现实,而房间里已经有热腾腾的饭在等着他。

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情绪化的冲动,比如愤怒。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特别生气的时候”,马克斯驯服野兽也能让孩子联想到自己是怎么缓冲激烈的情绪的。女儿现在也学会了表达愤怒,也会提出要大大的拥抱才能开心点。

孩子会慢慢地脱离父母的怀抱,不仅包括身体的分离,也包括心理的个体化。正视这些不美好的存在,也是个体化自我的基础。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5)

2.将童话当作孩子的心灵舞台

心理学家基思·奥特利提出过一个理论:飞行模拟器理论,他认为故事是人类生活的飞行模拟器。

飞行模拟器可以模拟飞行中遇到的各种场景,飞行员在此进行训练,即便操作失误,也不会机毁人亡。童话故事也是一样,在这里有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即便犯错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伤害,也是一种提前试错。

孩子最喜欢扮演游戏,而童话中的角色更是孩子们的最爱,游戏时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给孩子设定不同的场景。比如女儿最近很喜欢扮演小红帽玩开门的游戏,而我则演绎不同版本的大灰狼,慢慢地她学会了什么时候才能开门。

童话故事里探索未知世界的旅途,也契合内心的旅途,孩子们可以跟着角色来到这个奇幻的世界,面对挫折挣扎之后更好地完善自我认识。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6)

3.经由快乐的结局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自我肯定

虽然过程都是曲折的,但是大部分童话的结局都是快乐的,邪恶的女巫必须死亡,由此象征孩子心中不美好的部分随之消失,不再受到自我怀疑的干扰。童话的美好结局能给孩子面对未知现实带来勇气。

《生为黑人:女孩的童年回忆》作者也写到童话故事宣扬正义,为她在人生最艰苦的时光提供了避风港。而迪士尼改编的童话电影,则通过高票房反应了大众对美好结局的期盼。小美人鱼没有变成泡沫消散在空中,而是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新的改编的童话故事越来越多,父母可以选择好的结局的版本,或者讲述时给故事安排一个美好的结局。

快乐的结局象征自我正面力量的获胜,意味着孩子战胜了内心不美好的一面,得到了自我肯定。

真人版灰姑娘童话(真实版灰姑娘让童话里的)(7)

四、结语

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说:

良善的生活并不否认真实且经常存在的痛苦困难,也不躲避我们心灵的幽暗区域。良善的生活使我们深处苦难却不至于深陷绝望谷底,我们心灵的黑暗冲力也不会将我们带往混沌且毁灭的轨道里。

孩子对童话故事的不断探索也是不断完善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通过童话世界的预演而不断试错,在进入现实生活后能更好地面对挑战,成长为一个有韧性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