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淝南王氏第四次续修宗谱(宋代三槐王氏数代为官)

三槐堂淝南王氏第四次续修宗谱(宋代三槐王氏数代为官)(1)

王旦画像。

三槐堂淝南王氏第四次续修宗谱(宋代三槐王氏数代为官)(2)

王巩画像。

三槐堂淝南王氏第四次续修宗谱(宋代三槐王氏数代为官)(3)

开封三教堂。记者李克君摄

在如今开封曹门外一带,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叫三教堂。但是要说起它的前身三槐堂,那可是大名鼎鼎。三槐堂因北宋时王祜于庭前植三棵槐树,而将其家的庭堂称为“三槐堂”,王祜的后代子孙均自称为三槐王氏。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王祜也理所当然地被尊为三槐堂王氏的始祖。

王祜,在不少史籍中又作王祐,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后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代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代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外三教堂一带。

宋太祖赵匡胤猜忌武将,河北大名府守将符彦卿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赵匡胤以符彦卿有“谋反”嫌疑为名,派王祜前去调查,并承诺如果调查清楚,许以宰相之位。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问询起来,王祜直言禀报说,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宋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至襄州。

王祜很有才干,而且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王祜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祜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三棵槐木,在《周礼》中指的是三公之位,果然王祜之子王旦为宋真宗的宰相。王旦辅佐宋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被人们称为“太平良相”。宋朝人认为,这是王家不趋炎附势,不落井下石,积了阴德,天之报答,故王旦才能有宰相之位。苏东坡曾为之作《三槐堂铭》:“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王祜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真宗赵恒即位不久,即拜王旦为中书舍人,数月后,任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等。宋真宗一直认为王旦贤能,想重用他。咸平二年,王旦授任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实际上已位居宰辅,跻身于北宋统治核心。从这时起直至逝世,王旦作为宋真宗的辅佐大臣连任要职共18年。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王旦正式登上宰相之位,时年49岁。

王旦为宋真宗信任而掌权共18年,为宰相12年。有人毁谤他,他往往反省自己不加争辩;至于他人有过失,即使是真宗盛怒,可以争辩的就争辩,一定要讨到说法才罢休。王旦素来体弱多病,又担忧认为自己名望地位太高,多次请求解除职务,都被宋真宗婉拒。

王旦作了宰相后,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要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自从王旦当宰相后,王旭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宋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唯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宋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宋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品学兼优。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宋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18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俱足,是一个相当完美的人。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买一条。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如今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

宋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传承。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60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

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皆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其中,王旦之孙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也是北宋著名诗人、画家。王巩官位不高,但他一生勤于写作,著有《随手杂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清虚杂著补阙》等书,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气真情活跃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上,为世人所敬重。之所以说王巩是北宋中后期历史上一个很活跃的人物,倒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春风得意,官高爵重,而是因为他正直的品格和傲世的豪气以及与苏轼兄弟的真挚友情,都为同时代人所钦重。他因为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而被贬职,但他从未怪罪苏轼,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苏轼兄弟的友情,王巩的胸襟气度和洒脱不羁的名士性格可见一斑。

在整个宋朝300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为其立有传记者达11人。宋之后,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一支。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亲人口超过3000万,占整个王姓人口的近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