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老片(他乡剧历经30年发展)
最近有两部“生活在他乡”题材的都市剧正在热播,一部是讲述人至中年、北漂创业的《不惑之旅》;一部是描述年轻一代远离家乡,拼搏在上海的《两个人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两部剧刚好在气质上形成了碰撞:前者是中年人放手一搏的故事,后者是年轻人的追梦之旅。彷徨不安与充满向往,在北京与上海一同上演。但不论如何,故事中异乡漂泊的无奈与欢愉,似乎总有让人感同身受的魔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漂泊在外,渴望在大城市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而影视剧作为映射社会的镜像,在30多年的时光里,将不同年代人的异乡苦加以倾诉。
隔着一块屏幕,90年代有《外来妹》,2000年后流行《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到了2015年后,有《欢乐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今年则有《我在他乡挺好的》。
三十余年间,四次更迭,时代语境不断重构着异乡客们的形象,其创作风格也在随之改变,而影像本身似乎也在影响着它的观剧人群。
他乡剧的四次改变
虽说异乡漂泊已是老生常谈,但这类剧集很少会被拿来归类,它常常作为都市剧的支线存在。追本溯源,这一类型真正进入主流人群的视野,其实并不晚。为了方便总结归纳,笔者暂且将这一类作品称为“他乡剧”。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代发生巨变,乡下的想进城,小城市的想去大城市发展,大城市的想要出国,整个中国都躁动不安。在这一前提下,无数的内地青年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春激情和闯荡世界的梦想,登上了远行的列车。
1991年,在杨钰莹的歌声里,一部以这群人为题材的电视剧《外来妹》开播。剧集以农村出身的姑娘赵小云(陈小艺 饰)穿针引线,讲述了农村女性离开贫困家乡,南下广东打工的时代故事,织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变迁和喜怒哀乐。
而这种单纯的奋斗精神,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烙印。前一段时间热播的《星辰大海》,便讲述了刘涛饰演的孤女简爱辗转到广州打工的故事。
1994年,在自由女神的冷傲注视下,《北京人在纽约》横空出世,它直白尖锐地打破了观众的幻想。剧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
不过,《北京人在纽约》仍是少数,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仍以积极向上、梦想奋斗为主。
《北京人在纽约》
如果说,90年代的异乡漂泊是在时代浪潮下的选择,此类剧集还会试图探讨人物对于身份的认同和对于故乡的思念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后,物欲膨胀、思潮多元,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使得他乡剧有了更为丰富的议题。
这一阶段,导演滕华涛和赵宝刚的创作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往往对准了车子、房子、票子等现实矛盾,后者则偏爱叛逆迷茫、情感混沌等精神元素。
在滕华涛的《蜗居》《裸婚时代》《双面胶》等剧中,80后异乡漂泊的艰辛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彼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三四线城市走向一二线,年轻人需要一个容身之处,他乡剧开始与物质牢牢绑定。
《蜗居》的结尾,海萍(海清 饰)带着海藻(李念 饰)散步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这一系列作品精准描写了漂泊一族在现实困境面前的挣扎与无奈。故乡,更像是个再也回不去的伤心地;而眼前的这座城市,俨然也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
这里插句题外话,或许是碍于话题的敏感和力度,滕华涛的这一系列作品中,真实的城市名有时并不出现,而是化名为江州,如今细细品来,倒有些魔幻现实的意味。
相对而言,赵宝刚执导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则轻盈得多。
在这三部作品中,爱情、金钱、欲望与浪漫主义是叙事主题。镜头掠过北京的高楼大厦与万家灯火,而后以一种上扬的语调,为观众勾勒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励志。
这种剧情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现实中尖锐的矛盾,更关注人的精神困境。
这种较为理想化的漂泊,在后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是市场的主流选择。比如2012年的《北京爱情故事》,2015年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都是以爱情、婚姻、事业为主线,为观众勾勒出了一批有学识、有梦想的年轻人,外出拼搏时的情感与成长。
直到2015年,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视听文本的消费人群,新的媒介形式冲击着电视剧原生创作模式,这使得他乡剧也有了更多表达。其中最典型改变是,女性叙事开始当道。
《欢乐颂》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五个姑娘齐聚在上海欢乐颂小区的22楼,友情、爱情、亲情在这个容纳百川的城市中逐一上演;《北京女子图鉴》中,小镇姑娘陈可(戚薇 饰)来到北京看天地、开眼界,世界的富丽繁华在她眼前一一打开;《三十而已》中,王漫妮(江疏影 饰)在上海过着“精致穷”的日子,拿着七千的工资,住着上海市中心,买着正牌奢侈品。
从其相似之处来看,相比于《奋斗》乌托邦式的漂泊,这一批作品更契合时代话题,能看到很多网络热点的影子;但相比于《蜗居》式现实主义,它的痛感和漂泊感稍弱。
今年夏天引起热议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则可看作是他乡剧在女性叙事角度下的又一次转变。
相比于90年代被赋予传奇色彩的他乡,如今的北上广深早已不是遥不可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源源不断的异乡人跑到大城市打拼。
面对回不去的家乡,勉力留下的他乡,搬家、辞职、生病、加班等普遍日常,在碎片化的网络空间里得到大量共鸣。《我在他乡挺好的》以此为落点,复刻了生活的琐碎和温暖,将现实生活与理想色彩合理调配,由此击中现代年轻人的心扉。
弱化的城市与停滞的漂泊
三十年呼啸而过,几代人的异乡漂泊,在这个跨度里,有些在改变着,也有些在重复着。
对于他乡剧而言,城市是总也绕不过去的元素,而每个城市在文化层面上的具体意义又都不同。
《北漂爱情故事》的导演陈昊义曾谈到了这个问题,“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本身的印记与味道,巴黎浪漫,上海时尚,东京前卫,台北文艺,北京是生存的现实。一部对城市生活描写的故事,创作的根源与逻辑是建立在这个印记的基础上去做雕塑的。”
《北京爱情故事》
城市并非一成不变。老舍笔下的北京城,是民国范儿和抗战中的危城。到了王朔笔下,北京又成了油腔滑调的青年的天下。
冯小刚在《十三邀》第一季中,曾解释过这套口音和语言体系的来由和影响,“它其实不是北京话,是部队大院里头攒出来的一套嗑儿,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有地域性和局限性的,但它也带着特别大的劲儿。”
如今的北京,望京、CBD明晃晃的玻璃幕墙是标准景观,人们开始渴望看到生活在屏幕出现。比如早晚高峰时挤不上的地铁,红绿灯前的通勤大军,以及晚上加班回家时的出租车费。
就像在社交平台上,“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更适合生活工作”的话题下永远有人在争论一样,不同人在城市的不同空间里工作、生活、娱乐,视角在随之改变。
但这一点,常常在他乡剧中被弱化甚至忽视,北京、上海,乃至杭州、深圳似乎都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而要想塑造一个可信的空间,尤其是城市空间,既要有切肤的话题,也要有城市的呼吸。
《都挺好》写的不是漂泊,却让人认同了苏州。在具象的再现基础上,它加入的是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惯,如民俗、建筑、语言、吃穿、娱乐的集中突出呈现,城市景观融入在生活的每处。这样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座城市的“最大公约数”。
这也同样可以看作是《我在他乡挺好的》带着他乡剧向前迈进一大步的重要原因。
刚搬完家的乔夕辰(周雨彤 饰),即使是早起40分钟赶地铁仍然迟到了;四姐妹中的“有钱人”纪南嘉(任素汐 饰)奋斗多年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在北京只够交个首付而已;即便是“北京土著”沈子畅(泰乐 饰)想要在北京结婚买房,也只能在现实面前妥协。
航拍镜头下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不再是北京的重要象征,《我在他想挺好的》中的北京开始以一种更为具象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除了城市,他乡剧另一个动人的要素是漂泊。
早年的漂泊,人们常常思念家乡,渴望于功成名就之时归家;后来,人们夹在城市和故土之间,感受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想要寻找新的自我;如今,年轻人不仅仅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还试图以自我调侃的方式,消解异乡带来的愁绪。
但如果我们把世纪初的他乡剧代表和当下的热门作品对比就会发现,很多命题根本没变。
2003年,《男才女貌》中苏拉(林心如 饰)和颜如玉(曾黎 饰)在爱情与事业上双双受挫后互相鼓励,发誓要在上海闯出一番天地;2018年的《上海女子图鉴》中的小镇姑娘罗海燕(王真儿 饰)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上海,立志成为上海那10%的人;到了2020年《三十而已》,王漫妮的目标依旧是融入上海主流社会,得到完美爱情。
《上海女子图鉴》
在剧情上,它们套用的是多年以前主角升级打怪的玩法。看完之后似乎很难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有更深体悟,甚至主人公的遭遇放在任何时间似乎都不会觉得不妥。
诚然影视剧永远比现实滞后,梦想、追求、碰壁等元素是永远适用的,但不代表能被滥用。
这个快速的时代,热点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消失,996、007已经过时,“丧文化”“佛系生活”“社畜本畜”也火了一轮又一轮,如今在大城市巨大的压力之下,“逃离北上广”又成了新的话题。
漂泊的关键词,是要抓住时代症候。
现实中的都市,早已不再是都市剧中那般光怪陆离、遥不可及。一代人的生活有一代人的特色,把具体人物放进不同语境去发展,才有人的命运,才有漂泊的故事。
这或许也是为何生活在他乡的人越来越多,他乡剧却越发难以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当下,他乡剧需要思考的,不只是如何造一个关于远方的梦,而是为何年轻人躺平面对生活的态度曾一度引起共鸣?是什么让他们开启了对自我的调侃消解?在这种消解背后,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逃离北上广后,漂泊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摆在面前,故事俯拾皆是,比起鸡汤和卖惨,和真实世界摩擦交流,调个比例适中的生活配方,或许才能赢得更多共鸣。
【文/石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