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8.8分的神级纪录片看哭 这部今年最棒国产纪录片再不看就下线了
最近有这样一部电影,上映以来获得了豆瓣8.7、淘票票9.1、猫眼9.3的高分,被评为今年中国最棒的一部纪录片。
周迅、马伊琍、大鹏、梁静、易洋千玺、井柏然、周冬雨、谢飞、陈可辛、徐峥、文牧野、胡歌等数十位从业者力荐,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关注。
在今年举办的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该片以黑马之势夺得了最佳纪录片和观众选择荣誉两个奖项。FIRST青年电影展组委会给予了影片这样的颁奖词——
“流畅地剪辑、超越线性的时间叙事、与完备的电影技术的高水平融合,在动人又诚挚的成长故事中,彰显了人性的温存与希望。”
这部电影,就是最近热映的纪录片——《棒!少年》。
《棒!少年》讲的是一支棒球队的故事,乍一看题目以为是充满日式热血的体育题材纪录片,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令人笑中带泪的故事,并折射出了诸多的社会侧面。
组成球队的成员是一群七至十岁的困境少年,他们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
“把我惹急了!两根手指头!一刀剁下!摆这儿!” 凶神恶煞般叫喊的这个孩子叫马虎,12岁大龄被破格选进球队,典型的令人头疼的熊孩子。从排队吃饭时的推搡对骂,到睡前宿舍里的暴力抡棍,再到故意把队友的洗澡热水调成凉水,有他在的地方就会生出事端。
顽劣源于不幸。“大家好,我叫马虎,今年十二岁。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让爱心棒球基地的人捡到了。谢谢大家。” 他活蹦乱跳地对着镜头,笑着说。
马虎
马虎来自西北一个穷苦家庭,母亲早早就离开了家,父亲在外靠卖羊肉串为生,把他扔给了姑姑。姑父不喜欢马虎,看他一进门就要揍他,学校也想劝退他,只有奶奶到处讨别家的饭菜养大他。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马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家乡的街道上游荡,自称“游侠”。后来家人听说“强棒”棒球基地招收学生,不收钱还顿顿有肉吃,就把马虎送到了这里。
一个激动,一个沉稳。与马虎截然不同,纪录片另一个小主角是梁正双,大家都叫他小双。他温和沉稳,是球队的多面手,被马虎评价为“不够阳光”,常常显得心事重重。
梁正双
小双自幼父亲去世,母亲离他而去,在河北农村长大的他在家被看作是无用的累赘,甚至想要把他卖了都不被买家喜欢。被棒球队负责人接走的那天,他吓得直落泪,以为自己要再次被卖掉。因此,他具有非常强烈的通过棒球比赛改变命运的诉求。
与马虎、小双一样,棒球基地聚集了这样一群“问题少年”,他们有些是双亲去世,有的是单亲家庭,还有的是家人在服刑。
爱心棒球基地由前国家棒球队主力孙岭峰在2015年创立,棒球队员们都都出身贫困地区,由基地在全国各地找寻和招募而来。
孙岭峰(居中)与孩子们
球队训练主要由孙岭峰的师傅、今年72岁的张锦新负责,孩子们都叫他师爷。负责孩子们学习和日常管理的是郭忠健,他曾是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会长。
“如果没有师爷教我棒球,我可能就是一流氓”,孙岭峰说,自己就是被体育改变命运的人,他在这群孩子身上,看得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说有哪种竞技体育是不问出处的,甚至连天赋都不苛求,那就是棒球。孙岭峰说,“篮球要个高的,橄榄球要壮的,棒球是高的、矮的、瘦的都行,不同人在不同位置,只要能把自己的特点变特长,在棒球场上就是高手”。
“师爷”张锦新
孩子们训练的棒球基地,虽然环境恶劣,破旧凌乱,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这是孙岭峰卖掉北京价值几百万的房子和“当球员巅峰时才可以买上”的一辆车换来的。为了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转,孙岭峰还必须四处公关应酬。
“一千万的场地,没用三年,就拆掉了。”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叫做“棒球基地”的家,却因为种种原因数次搬迁。
这一次,他们迎来了非常狼狈的一次比赛。球队代表亚太区赴美参加PONY小马联盟U11组世界系列赛,结果4个主力队员超了龄,只能让刚接触棒球3个月的新队员上场,被给予厚望的投手小双还在赛前肩膀受伤……当输掉比赛的小双仰天痛哭说出“机会只有一次”的时候,瞬间让人泪崩……
影片在马虎哼唱的《再见》和小双“你不能抛下我不管!”的呼喊中戛然而止。孩子们在继续成长,可能还是会面临比赛失利,可能即使在棒球队刻苦训练了很久也无法改变命运,可能他们还要经历更多次的搬迁......可这件事只要还在继续,孩子们就能在棒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生命的尊严,感受到关爱和快乐,经历充满希望的生活,拥有叫板命运的信念。
纪录片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孩子们的相处日常,以及三位棒球基地负责人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充满了人文关怀。艺绽君看完最大的感触是,影片虽然记录的是一个悲情的群体,却摆脱了以往纪录片那种沉闷的调性,导演在小棒球手的日常训练生活中捕捉到了真实纯粹的一面,充满了令人哑然失笑的天真,在悲凉的基调中营造了轻松娱乐的氛围,甚至透露着一种向死而生的乐观。
导演许慧晶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及了拍摄该片后的思考:“我想记录为中国社会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为乡村发展做着努力和尝试的人。就像余华说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指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觉得纪录片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看到人性的光芒,而不只是呈现问题本身。”
-END-
本期作者、编辑:关一文
图片综合自网络
本期监制:贾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