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卿卿我心虐不虐(剧评这样一种爱)

这部戏取材于一封家书,一封110年前的家书,一封由中国民主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于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与妻书》写完后三天,林觉民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英勇牺牲。

电视剧卿卿我心虐不虐(剧评这样一种爱)(1)

这个题材不止一次被搬上舞台,常州市锡剧院选择这个题材极有眼光,但是,如何写出新意,难。然而,著名剧作家罗周、著名导演童薇薇、锡剧名家孙薇三个女人以及整个团队不负众望,联手推出了这台具有独特视角独特气质独特味道的《卿卿如晤》。

罗周在关于《卿卿如晤》的创作谈中这样写道:林觉民不是织工、陈意映不是绣娘,而我是……自这封写于百余年前的诀别信里,我一遍遍读出的,不但是志士的高爽、勇士的慷慨、死士的决绝,还有为人夫温和的愧疚、为人父欢喜的寄想,以及令我久久深思的、这对爱侣的“生活”……依我看来,罗周是以超乎寻常的敏锐感知,过人的才情和想象,从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抽丝剥茧,寻径觅踪,从那通篇泣血之言中读出了两个字来,这两个字便是“爱”与“死”。

于是,我们看到了从《与妻书》中走出的陈意映和林觉民,活在了罗周的笔下。我们看着陈意映捧着家中刚成熟的枇杷和一颗女儿家“酸酸甜甜”之心欲去前堂见随父提亲的林觉民,却不知他为了心中向往的新世界而不愿受婚姻束缚正欲从后门逃离,二人于不期然相遇中生出爱意……我们看着在家中焦急等待丈夫游学东瀛归来的陈意映,听说他归家途中遇见旧友故而迟归而心下嗔怨,然闻听有学生模样的“乱党”暗杀水师提督,却又唯恐丈夫被抓而恨不得他在友人处留连……我们看着林觉民决心与黄兴等同盟会成员舍身“取义”,似听见妻子声声呼唤的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字里行间俱是爱的绝笔……我们看着这对恩爱夫妻临别前夜,在催命的更锣声中,一个为了即将赴死而瞒,一个为了不让他知道她已经知道他即将赴死而瞒,而这艰难无比之“瞒”皆出于刻骨铭心之“爱”……

静思想来,从“缔婚”、“盼归”到“取义”“诀别”,《卿卿如晤》又何尝不是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字——“爱”与“死”。“爱”有多深切,“死”就有多残酷,“死”有多悲壮,“爱”就有多深沉。最终,陈意映终于明白:“既为夫妇,一体同心,做妻子的,岂会阻拦夫婿之志?”

林觉民也终究说出:“过去未来,我所作所为,不为别的,只为爱你!” “我只愿以爱你之心,助天下之人,爱其所爱!”

罗周的作品大多情节不复杂,但结构新奇独特,情感丰沛细腻,唱词文采斐然,念白简约凝练,她总有办法给人物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给二度留下足够的展示空间。《卿卿如晤》亦如是。而且,她的戏一般至少两场可作为折子戏来演,《卿卿如晤》中,句句是诗步步是舞、诗情浪漫的第一场“缔婚”,极致戏剧情境、极富戏剧张力的第四场“诀别”,都具有折子戏的独立欣赏价值。曾有人说,第三场“取义”正面描写林觉民、黄兴等人策划、筹谋广州起义的戏,风格与全剧有异,也跳出了陈意映的情感线索。我却以为这场不可或缺。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奔“死”而去,直叫人想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恰恰是令人血脉偾张的这场“取义”,使得全剧缠绵中多了阳刚,细腻中有了硬朗。有了这场的铺排,《与妻书》的出现才那样自然顺畅;有了这场的铺排,第四场的“诀别”才格外令人揪心,陈意映最后的“放手”才更加合情合理。

孙薇在《卿卿如晤》中的表现令人惊艳。她扮相俊秀,嗓音甜润,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对陈意映的人物特点、性格基调、情感发展,包括由闺门旦到青衣的行当表演,都把握得十分精准精到。第一场人未到,声先闻,幕内导板“一声娇喊唤王妈——”,声音里都是欢喜,登场亮相后,一边脚底踩跷、步履如飞,一边揣度着随父登门提亲的林觉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否俊雅是否通达?想见,羞见,向王妈抢来果盘假借送枇杷去见,乃至偶遇终于得见,却是林觉民请她带路欲从后门偷偷溜走,气恼、嗔怪、试探之余遂生出戏弄之心,将一个情窦初开娇俏顽皮玲珑剔透的17岁少女刻化得惟妙惟肖。自第二场起,她的人物气质发生了巨大改变,少女长辫变成了少妇发髻,但最根本的是,无论丈夫未归时怎样心忧心焦,与丈夫见面时怎样后怕嗔怪,都不失为人妻者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沉稳端庄,甚而音色语调都似经过岁月洗练。尤其是第四场“诀别”,这场完全是陈意映和林觉民夫妻的情感戏、心理戏,却又是全剧的高潮戏,若演员撑不住,则戏容易冷,然孙薇却将已知自己深爱着的丈夫即将赴死却又无法挽留无法说破的陈意映的心理节奏、情感层次,拿捏把控得收放自如恰到好处,一颦一笑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均入情入理入心入骨,将一个妻子对丈夫满心满眼的爱和生死离别前的疼痛与隐忍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扮演林觉民的青年演员许君峰、扮演林觉民之父的老戏骨万建奂等,在剧中也均有上佳表现。

童薇薇导演对此剧的二度创作非常精彩,非但雅致、灵动、大气的样式与文本的气质、锡剧的气质高度契合,而且,无论是舞台调度还是演员表演,细致精心的设计和处理几乎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之间:枇杷舞、伞舞的美轮美奂,象征广州起义的血火之舞的义薄云天;“取义”一场众人争执不下时舞台上椅子的灵活运用;“诀别”一场林觉民、陈意映步移景异、室内与庭院的自由转换;初识时陈意映与林觉民的载歌载舞;诀别时夫妻难舍难离的聚散牵扯心手交缠;特别是林觉民以手作笔恣意挥毫的戏曲舞蹈身段中,《与妻书》一行行字迹于背景大屏赫然出现的极度震撼……无不显示导演的匠心独运,既充分发挥了戏曲独有的虚拟写意,又有符合当代观众情趣的现代美感。全剧唱腔音乐既有原汁原味好听耐品的老腔老调,又有不脱原味的自然延展,豪情时荡气回肠,柔情处温柔缱绻,加之灯光服化道各部门的增色,使得《卿卿如晤》做到了有曲可听,有戏可看,有舞可赏,有情可动。

不过观剧中,笔者也小有疑惑:第一场与最后一场分别是陈意映与林觉民的家,为何却用了同一场景?正巧又是枇杷收获时,又是王妈与侍女们的舞蹈,这是无意疏忽还是编导有意为之?

另,“取义”一场,林觉民曾对张泽楷说过一段话:“我想后街我家,穿门入廊,行经前后厅,转过三四个弯,旁边有间房,便是我与意映的居处。窗外正对小园,园里栽了梅树、栽了枇杷……”这段充满情感的话语正化自于《与妻书》。设若剧中曾有过夫妻二人于此情景中的情感交流,彼时只觉寻常,而此时再经说出,是否会更加动人心魄?

“诀别”一场,夫妻二人的戏正层层推进,林觉民却以去跟父亲告别下场,而陈意映完成了一大段核心唱段后又复上场,似有人为腾出空间让陈意映得以宣泄情感升华人物之嫌。

然瑕不掩瑜,常州市锡剧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全民奋发欲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在坚定信念重塑信仰的当下,以虔诚敬畏之心为经,以赤诚真挚之爱为纬,织出《卿卿如晤》这段精美无俦价值无匹之锦绣,将林觉民以及那一代革命志士对妻子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最深沉最广阔的挚爱,陈意映以及如她般的妻子们对爱情对丈夫以及对丈夫甘以生命换取的未来最知心最痛苦的懂得,捧予当代,留与世人。其价值不言而喻。

人来到世界,无不经历“爱”与“死”,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最打动人心最永恒的主题也莫过于“爱”与“死”。《卿卿如晤》让我们思想:爱,如何去爱;死,为何而死。我想,这更是《卿卿如晤》超越了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徐新华(江苏省盐城市剧协副主席、一级编剧)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