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服务社会意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将人才培养目标写在大地上,赋能地方经济,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是高校文科院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H’型品牌传播综合能力构建”教学改革理念,并依据这一理念,开展品牌传播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致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心智、良好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且富于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高素质应用型品牌传播人才。

以能力转化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为着力点凝练内涵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在品牌建设、品牌传播领域的需要,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创新型品牌传播人才。一方面,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品牌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动“H”型品牌传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序进行。依托省级创新团队“大数据驱动下贵州传媒发展研究创新团队”,以及网络舆情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紧紧围绕学校“儒魂商才”的人才定位,按照“懂传媒、会管理、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校社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专业—职业—行业—产业”的有效衔接,为黔东南地区文化产业提质扩量、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领域的支撑。另一方面,丰富基于混合式教学的“H”型品牌传播综合能力构建的内涵,将品牌传播专业理论知识与品牌传播能力衔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在每一个教学和实践环节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品牌传播应用能力转化相连接,凸显两者的对应关系,并在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积极践行“H”型品牌传播综合能力构建模型的基本理念,做到以日常教学夯实学生品牌传播理论基础,以实践提高学生的品牌传播综合能力,以服务社会和参加各种专业赛事激发学生品牌传播学习兴致,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学院组织师生开展“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文化产业促乡村振兴”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黔东南东老村的人文地理资源,发掘东老村在黔东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品牌,为传统村落以及苗族非遗等遗产的文化整理、传承与创新作出积极贡献,为乡村多彩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宣传提供深度支持,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扩展渠道。

以服务经济社会和建设一流专业为基准点彰显特色优势

学院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积极彰显“H”型品牌传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服务经济社会和建设一流专业为基准点的特色优势。

以服务经济社会为抓手,以申报科研项目和参加技能大赛为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品牌传播综合应用能力。依托各类科研项目,积极实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富于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多学科交叉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中文人才、广告人才、公共信息传播人才、传媒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以“H”型品牌传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产生的教学成果,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和发展。利用信息学院建设的贵州省社会与经济数据科学人才基地、数据科学与高性能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省级实验室,以及量子信息研究中心、模式识别实验室、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实验室、多媒体内容取证实验室等院级实验室开展创新性教学,推动专业建设;鼓励学科间、学院间合作培养人才,在招生、培养模式上加大创新力度,优化双学位培养方案,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推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文科专业集群,培养文化传播创意产业领域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管理人才和新业态新模式开发人才;以产教融合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内容等与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专思融合为抓手促进质量提升

学院着力解决传统品牌传播教学模式中缺乏实践性、过程性和研究性及重知识轻思政等问题,积极推动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品牌传播人才培养。

打破“一锤定音”的传统考核模式,将过程化考核深入教学活动中,将品牌传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化评价深入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课程动态评价,并用动态评价结果“反哺”教学过程,以避免学生的应试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战和科研项目提升品牌传播综合能力,参加品牌传播行业比赛、参加品牌传播实战项目、申报以品牌传播为相关内容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品牌传播的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新锦成杯“乘风破浪·梦想起航”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贵州省选拔赛、“创客中国”区块链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解决未来在品牌经营和业务运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品牌传播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网络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渗透、贯穿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传统品牌传播教学重知识、轻思政的问题。学院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共同举办的“同心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活动、“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大赛决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暨“名师工作室”集体备课会等,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素,切实提高自身育德能力和育人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品牌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一专多元”因材施教和毕业设计模式创新为依托改革评价体系

学院结合“三位一体”学科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并完善体现“一专多元”因材施教的“H”型品牌传播综合能力培养计划。

在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特长,开发“一专多元”多个方向的品牌传播选修课程群(品牌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群、品牌策划与创意课程群、品牌艺术设计课程群等),并辅以“特色选修课程”,如“财经传播策划”“智能媒体传播”“虚拟仿真实验”等作为能力拓展科目,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有选择地增加专业技能训练。

推行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品牌传播课程教学改革,在新文科背景下实现跨学科融合,走出传统的品牌传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理轻创新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品牌传播实际运作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将品牌传播综合应用能力评价嵌入毕业考核体系,既沿袭了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模式,又采纳了工科专业的课题式毕业设计模式,同时还借鉴了艺术类专业作品式毕业设计模式,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印证、有机联系的整体的“1 1”毕业设计模式,即1篇6000-10000字的专业理论毕业论文,加1个5000-7000字的品牌传播策划案、1个学科竞赛参赛作品、1个经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其他类型品牌设计方案,将几项成果汇总在一起,进行公开毕业答辩。

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品牌传播人才,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于高校文科院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杨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