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圣驾巡幸万年宫,是夜天降暴雨,暴虐的山洪咆哮而来,整个万年宫如同海上孤舟般即将倾覆在洪泽之中。

这是唐高宗李治的生死存亡一刻,因为扈从的侍卫宫人都已经四散奔逃,内宫众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洪水已经冲破万年宫北门,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危难时刻,一位随从将官飞身越上重重下钥的大门,高声疾呼,终于在酿成“不可言说”的巨大灾难之前,叫醒了熟睡中的唐高宗。

获救后的唐高宗很激动,他望着眼前的“恩人”欣慰地说: “若没有你,我怎么能全身而退呢?我今日方知身边有忠臣啊!”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1)

为了以资鼓励,唐高宗甚至赏赐一匹御马给那位名为薛仁贵的将官。

 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帝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帝寝,帝曰:「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赐以御马。——《新唐书·薛仁贵传》

得益于隋唐传奇小说的风行,有唐一代被人所熟知的名将有很多,如“门神搭档”秦书宝、尉迟敬德;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等,除了这些大唐开国功勋们的故事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薛丁山与樊梨花的传奇故事了。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2)

薛丁山史上查无此人,但在小说演义中为了让薛丁山的形象更加具有说服力,传奇小说家们为薛丁山找了一位有据可查的名将父亲——薛仁贵。

薛仁贵的人生很精彩,他是于雨夜救高宗的恩人,也是于阵前“三箭定天山”的名将,人生的起点很低,成名的年龄不小,但薛仁贵却用自己的一身军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3)

作为名将之后的薛仁贵并没有沾到祖上的荣光,因为父亲的早逝,他的年少时光都是在困顿与窘迫中度过的。

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薛仁贵在妻子的劝说下应征入伍,并开始了从铁血征战中重现先祖荣光的军旅生涯。

薛仁贵开始崭露头角的时间不算早,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已经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远征高丽之战了。

那时的薛仁贵已经三十一岁,还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将官,一身惊人武艺苦于无人问津。但很快,战场局势的瞬息万变给了薛仁贵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

当时一位名为刘君邛的将领深陷于高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眼见大唐即将痛失一将的时候,只见万军之中身着白衣,手持画戟,腰系硬弓的薛仁贵如同天神下凡般冲开重重阻却,一马当先直接将高丽将领斩于马下,旋即将敌人首级拴于马鞍之上,再度纵马而来,惊得高丽大军疯狂后撤,刘君邛由此得救,而薛仁贵也自此一战成名。

薛仁贵是个很有想法的将领,他深知时不我待,所以对于他而言,要想尽快成名,必须要“富贵险中求”。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4)

万军之中着白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自古以来无数英雄好汉都是因为太过显眼而被干掉,但底层将官的薛仁贵偏偏敢穿着白衣冲锋陷阵,这让当时唐军的最高统帅——李世民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是个比较尴尬的时间点,有着鸿图霸业理想的李世民仍然奔走在开拓版图的最前线,但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勋们都已经人到暮年,能真正冲锋陷阵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大唐急需要一批正值壮年、骁勇善战的新生代将领,所以当薛仁贵一袭白衣冲入敌阵、斩将夺旗的时候,戎马一生的李世民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贵为天子的他特意让左右扈从叫来薛仁贵,并说了一段分量很重的勉励之语:

“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我高兴的不是能打下辽东地区,我高兴是能得到你这样的将才。”

这是来自帝国的最高认可,也是薛仁贵正式踏入大唐庙堂的标志性时间点,从那一刻起,薛仁贵的名字就已经被史官记下了。

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旧唐书·薛仁贵传》

不过真正成就薛仁贵传奇名声的人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是他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薛仁贵对于李治而言,是忠心耿耿的救命恩人;而李治对于薛仁贵而言,也是给他机会的识人英主。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5)

大唐永徽五年(654年),薛仁贵于夏夜山洪暴发之际救驾的行为,让李治十分感动,再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曾盛赞过薛仁贵的勇猛刚毅,于是李治大胆启用薛仁贵为程名振副将,于大唐显庆三年(658年)参与了高宗时代的平定高丽之战。

重返辽东战场的薛仁贵一定感慨万千,九年前的他还只不过是个毫无名气的碌碌之辈,九年后的他却已经成为了指挥一方的将帅,九年时间物是人非,但当初那个单枪匹马就敢横冲敌阵的薛仁贵仍然还是当初的飒沓青年。一声令下,一马当前的薛仁贵率众掩杀过去,高丽军全线溃败,薛仁贵斩首三千。

显庆三年(658年)的大唐庙堂上已经鲜少有开国功勋的存在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名将也只剩下程咬金和徐世勣这两人还硬朗的活着,余者如尉迟敬德、秦琼、柴绍等一时名将都归尘归土,而如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刘仁轨等少壮派帝国名将开始活跃在大唐辽阔的疆域上。

仿佛是为了与时间赛跑,战场上的薛仁贵永远带着舍我及谁的勇猛,更喜欢独来独往的他最爱的就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神之操作。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6)

他曾手执硬弓冲入敌阵,射箭必中,让人闻风丧胆;他还曾单枪匹马直入万军,将敌将生擒活捉,让人瞠目结舌;箭术高超的他更曾以一箭透五甲的惊人表现,让唐高宗为之赞叹……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搏命拼杀中,薛仁贵终于站在了同时代武将第一序列的位置上。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薛仁贵率军奔赴天山,拥兵十数万的九姓铁勒于阵前派出数十名精锐挑衅唐军,神勇无比的薛仁贵匹马单枪应战而出,搭弓射箭,三射三中,让其余精锐心服口服,纷纷下马归降。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7)

原本气焰嚣张的九姓铁勒顿时气势大弱,并在随后的唐军进攻中兵败如山倒,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薛仁贵也在无意之中达成了一个让后世啧啧称赞的历史成就——“三箭定天山”。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旧唐书·薛仁贵传》

唐高宗乾封初年,趁着高丽国中内乱的机会,薛仁贵第三次回到了高丽战场。

时光匆匆,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经龙驭上宾近二十年,未能彻底消灭高丽也成为这位雄主的终生之憾。而作为他英姿的见证者和遗志的继承者,已经五十出头的薛仁贵开始了自己军旅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歼灭高丽。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8)

高丽并不好打,但作战勇猛的薛仁贵仍然和二十年前的小将薛仁贵一样,每每作战冲杀在前,麾下将士更是被军事长官的行为所激励,纷纷舍身忘死。薛仁贵前线的英勇传到了后方李治的耳中,他甚至亲自为薛仁贵写了一封手书,勉励这位大将:

“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

简单翻译来说就是:这次大胜全靠你奋不顾身,以身作则,你要继续好好表现,成就不世之功名。

领导的话让薛仁贵很感动,于是更加奋不顾身的他带着千余人直接朝着平壤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连战连捷,连攻连陷,史书上甚至用上了“并海略地”这四个字,而坚挺了七百年的高丽也在薛仁贵和徐世勣的合击之下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至此,大唐子民无人不知薛仁贵的名声,他的名字也被历史深深镌刻在大唐的功勋榜上,和徐世勣这样的帝国名宿一起光耀千古。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9)

纵然年少家贫,困顿窘迫,但好在薛仁贵的人生都在向上走,从第一次高丽战场上单枪匹马杀敌将的无名氏,到后来指挥千军万马攻灭高丽的帝国统帅,薛仁贵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华丽逆袭。

我想在被加官进爵的时候,薛仁贵一定想要了自己未入伍前的一件旧事。那时的他穷困潦倒,曾想迁坟却被妻子阻止,他的结发妻子柳氏说: “你是不世将才,只是未逢其时,不如从军出征辽东,等富贵之后,再回来迁坟。”

将改葬其先,妻柳曰: “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 ——《新唐书·薛仁贵传》

正是发妻的这句话,让薛仁贵踏上了军旅之路,辗转二十余载,终于成就了一代名将的赫赫威名。所以千百年前的历史经验也生动地告诉了我们:

一个靠谱的贤内助,到底有多重要。

直到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以前,名将薛仁贵的军旅生涯都未曾有过败绩,但就是在这一年里,薛仁贵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败——大非川之败。

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大非川之败的原因不全然是在薛仁贵的身上,更多的是因为薛仁贵遇到了不省心的副手和不世出的名将。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与吐蕃在消停数十年后再度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冲突,此时的大唐女婿松赞干布已经去世二十年,吐蕃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一个名为论钦陵的吐蕃宰相手中。

二十年的政局变幻,早已让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变成了历史美谈,蛰伏了数十年吐蕃铁蹄出征,转眼间便攻陷了大唐苦心经营的安西四镇。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10)

安西四镇的陷落于大唐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地震,为了尽快收复失地,唐高宗派出了自己的王牌——薛仁贵。

选择薛仁贵担任对吐蕃的作战总指挥是明智的,但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唐高宗还给薛仁贵安排了一个副手——郭待封。

郭待封和薛仁贵的出身很相似,都是名将之后。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薛仁贵的祖先是前朝名将,传到薛仁贵手上的时候除了自己争气没有倚仗;而郭待封的父亲就是贞观年间的名将郭孝恪,父亲死得悲壮(殉国),以至于功臣之子的郭待封总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更何况曾几何时,薛仁贵和自己只是平级,怎么转眼之间他为正我为副了呢?这样的草根也配做自己的领导吗?

而也就是在郭待封这样不服气的心理下,唐军一败涂地的宿命已经悄然写就。

侍封尝为鄯城镇守,与仁贵等夷,及是,耻居其下,颇违节度。——《新唐书·薛仁贵传》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11)

按照薛仁贵的战略思想,搬运粮草辎重太过耗时费力,全军应该轻装上阵,破敌即还。而粮草辎重等一应物资都可以驻扎在大非川,留下两万人马守备即可。

从唐军一开始急行军至河口,大破敌军,并缴获粮草牲畜不计其数的战绩来看,薛仁贵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但让薛仁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听话的郭待封居然带着唐军所有的粮草辎重缓慢靠近了。

论钦陵是吐蕃不世出的名将,懂得把握一切战机的他迅速派出二十万精锐将郭待封部及所有粮草辎重团团包围,最后尽数歼灭,唐军所有的后勤补给也随之尽归吐蕃。

此时正驻扎在乌海城中的薛仁贵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他不甘心地带着军队重新撤回大非川,此时的唐军不仅饿着肚子,而且士气低落,还未等他们稳住阵型,吐蕃四十万大军便直扑而来……至此薛仁贵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大非川之败也成为了这位名将身上再也无法洗去的污点。

大非川之败的代价很大,本想靠着唐军复国的吐谷浑直接从历史上消失,嚣张的吐蕃再度成为了大唐的心腹大患,而作为本次军事行动的直接负责人——薛仁贵和郭待封本来论罪当诛,但朝廷还是念及昔年军功而让二人免死,改成贬为庶人。

郭待封这样的人随着被贬为庶人后便于史料中不知所踪,但薛仁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在之后的人生里起起落落,直到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作为主帅奉命前往云州抵抗突厥。

云州之战是薛仁贵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战,和曾经无数次战胜敌人一样,这一次的薛仁贵在没有猪对手的掣肘下,又一次击溃了来犯的突厥。

史书给薛仁贵定格了他为将一生中最骄傲,也是最落寞的传奇画面。

薛仁贵跟薛丁山是不是同一个师傅(薛仁贵我就是薛丁山)(12)

当来犯的突厥听闻唐军主帅是薛仁贵的时候,并不相信的突厥人问道: “我听闻薛将军已经在流放象州时病故,怎么可能死而复生呢?”

已经六十九岁的薛仁贵纵马来到突厥阵前,他摘掉了自己的头盔,露出了头盔之下的满鬓斑白,纵然岁月催人老,但薛仁贵那纵横沟壑的脸上依然写着刚毅,和四十年前初入军伍时一样的刚毅。

突厥人都曾在先辈的口中听过“三箭定天山”的传说,所以当活传奇薛仁贵真正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突厥士兵下马列队作揖,然后四散奔逃。

突厥问曰: “唐将为谁?”曰: “薛仁贵。”突厥曰: “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新唐书·薛仁贵传》

云州大捷后的第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终究未能抵御岁月的侵蚀,轰然陨落。

这位曾因生计难以为继才转而投军的将军,用终于实现了他想要“体面生活”的理想。

来时,薛仁贵是身无长物的贫寒子弟,只一袭白衣,一匹烈马。

去时,薛仁贵是誉满天下的帝国名将,他曾因“大非川之败”而重回白衣,却又靠着自己的战绩与军功重返沙场,并于死前成功恢复了他名将的传奇。

薛仁贵死后,大唐给予了这位名将应有的体面,载着薛仁贵灵柩的车队从长安城出发,向着这位名将的故里走去,这是昔年薛仁贵的来时路,而今也是薛仁贵的归途,只是他来时孑然一身,归时满载荣光……

黄沙漫卷,旌旗飘扬,我仿佛又看到那飒沓青年,手指画戟,单枪匹马向着千军万马杀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