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专门做地产战略咨询推荐 人生事业之舟的启航地
文/李时平
翻阅当年的日记记载,我在母校收到广东韶关市人事局发来的这张录用通知是1985年8月13日,通知安排我到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这令我颇感意外,原来我到韶关联系工作时是希望去市广播电视局,因为我实习之时是在湖南双牌县的广播站,此时已对广电新闻采编产生兴趣,也有实习的工作实践,遂立志于从事这一行。
揣着这张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录用通知”,从郴州乘旧的京广线(衡广复线正在修)上的火车,跨过南岭,沿着北江上游的武江,匆匆连夜赶往韶关。到韶关已是第二天凌晨,在市委大院先找到市人事局开具工作介绍信和工资介绍信,再到市委办公室负责人事的第二秘书科报到,接待我的单国兴副科长很热情,他是一位部队转业干部,老家是江苏人。之后他将我介绍分配到同一层楼的第一秘书科,当时科长空缺,前科长陈朩汗已履任韶关市属下的始兴县县长,3名副科长陈国基、杨庆芳、黄正才,都是市委的笔杆子,科里包括我在內共12名干部。科领导分别向我介绍市委办公室和第一秘书科的工作情况、注意事项,以及努力方向,言之谆谆,至今37年过去了,我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
他们都是上世纪70年中期毕业的大学生,有实践、有文化,工作经验丰富,还是本地干部,塾悉地方文化,我是从外省初入粤,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还有语言不通,缺乏工作经验,后来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麻烦”,证明当时他们的提醒是对的。
主持科里工作的副科长陈国基,获悉我简单的行李已通过火车托运到韶关火车站后,即连夜向市委车队要了一辆丰田吉普车,亲自和我一起去火车站将2个纸皮箱、1个朩箱子装的书和被盖衣物拉回市委,就这一点“家当”,伴随我在37年前南下独闯广东。
负责安排我工作的市人事局人才中心主任聂郁光,是一个很干练又行事果断的人事干部,也是军队转业的。他是我到韶关市委工作的“贵人”,也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第一个“贵人”。
此其时也,撤销韶关地区和韶关地级市合并仅2年多,全市下辖12县3区,地域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左右。时任市委书记袁炳焕同志,是个资历颇深、建国之初南下的老干部,河南商丘人,曾历任新会县委、中山县委书记,佛山地委副书记、韶关市市长,1983年春韶关地市合并后任市委书记。
炳焕同志为人豪爽热忱,十分平易近人。刚到韶关不久适逢中秋节,在市委办公室走廊遇到他,还十分热情邀请我这等小青年,去他家吃饺子,令我感动至今。后来我到清远市和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期间,我都与他保持联系,无论他是居在韶关市还是住在中山市,都前去探望过他。
记得炳焕同志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时,我和杨清报同学去看望几次。万分遗憾的是,2006年3月,闻悉他与世长辞的噩耗,并通知我到韶关参加追悼会,因我当时在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错过赴韶关为老书记送行机会,至今心存遗憾。
市委另有五名副书记:排序为蔡森林兼市长(后任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冯灼锋(后任韶关市委书记、省农委主任、省政协常委),高祀仁(后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香港中联办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康乐书(后任省纪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骆雁秋(后任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
市委办公室是市委的核心办事机构,起到“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沟通上下、协调各方”的作用。我正式的职业生涯就是从市委办公室起步的,这一干就是十年,从22岁干到32岁,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8月31日,我到市委上班已有十天左右,这天聂郁光主任来办公室,我陪他一起找到时任市委副书记兼秘书长骆雁秋同志汇报,雁秋同志当时在市委分管党群工作,他代表市委签发了“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1985】47号”文件,此文题为“批转市人事局《关于吸收录用九嶷山学院毕业生的报告》的通知”。这一份文件解决了四个问题,即“承认学历、录用国家干部、城镇户口、国家商品粮”。此文不仅覆盖韶关全市,包括后来在清远市工作的全部校友,福泽一片,因为后来评定职称、晋级提拔都以此文为根据,可以说是“一文定终身”。
当时市委办公室第一秘书科是市委机关中核心部门的核心科室,直接为市委领导服务的,其主要职责概括起来是:“办文电、写材料、编信息、跟领导”。所谓“办文电”,主要是市委日常文件处理、批复批转,包括常委会议文电记录整理;所谓“写材料”就是市委综合文稿的起草整理,包括领导的讲话、报告及向省委的重要报告等;所谓“编信息”,就是编辑市委内刊,既有下发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区),还有上报中央和省的信息稿件;所谓“跟领导”,就是除书记一把手有固定的秘书跟进服务外,还有临时安排跟随领导到基层调研或跟进落实领导交办的事宜。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韶关召开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前夕,新上任不久的省委书记林若来韶关调研,市委临时安排我随市委副书记冯灼锋同志,陪同林若书记到英德调研。后来又随灼锋同志到乳源、“三连一阳”和英德、翁源等多个县调研。1987年夏在去“三连一阳”的连县(今连州市)翻越秤架山的路途旁还留下了一张与灼锋同志珍贵的合影。跟随领导下基层调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对我初出茅庐、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来说,收获很大。
1986年9月至12月和1987年的3月至9月,我连续两期随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参加广东省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工作组,当时全省有三个试点县,分别是海南行政区琼海县(当时海南尚未建省),肇庆的高要县、韶关的仁化县。
工作组是由市领导带队,市体改办具体组织,还在市直各有关部门抽调干部组成,主要是研究“改革、放权、搞活”县级综合体制,激发体制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省里在这3个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在全省面上推广。记得我参加第二期工作组之时,当时持领导信函,联系韶关日报社肖学信社长,派出得力干将采访,我也参与,安排撰写了一批经验材料在《韶关日报》上刊登。
在仁化工作组期间,曾长途驱车跨海去海南的琼海县交流学习,此行是我首次去宝岛海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工作组还多次组织到县直单位以及有关乡镇调研。
“人生易老天难老”。回顾上述在韶关时代一个个难忘的记忆画面,心潮难以平静,时光易逝,转瞬37个年头,从青丝到白发,令人感慨!
回首在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这三年难忘岁月,是在干中学、学中干的三年;是人生职业生涯由学校走向社会转型的三年;是思想、作风、业务建设乃至人生方方面面打基础的三年。
我在这三年的工作实践中,在党的地级市核心机关里,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提升了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熟悉了社情民意和地方经济社会,以及体制改革方面的知识,使一个懵懂的青年学子向党的机关干部的转型,也为以后从一介书生向中央党报记者和省委党报领导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曾任中共广东韶关市委办公室第一秘书科干部,中共广东清远市委新闻秘书,清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总编室编辑、记者,粤中、粤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副董事长;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安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