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智能化(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
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往往是垃圾分类最容易遇到“梗阻”的区域,社区党员、小巷管家、楼门院长、垃圾分类指导员这些社区“大员”齐齐上阵,有的挨家挨户送上“两桶一袋”三件套,号召居民源头分类;有的在小区试点撤桶建站,让以前的垃圾桶区变身阅报栏,小区环境大改观……通过“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垃圾分类正逐步成为社区居民的“新风尚”。
东城区东四街道二条社区“撤桶”后顺利投放也是磨合出来的在东四街道东四二条社区,除了居委会人员、垃圾分类指导员帮着入户收垃圾,街坊邻居也很给力,双职工家庭总赶不上倒垃圾的点儿,他们就顺手帮着把垃圾带出去。“大伙儿垃圾分类的习惯正在一点点养成。”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党委书记王莉说起辖区来之不易的成绩很感慨。
“如今,社区已有23位垃圾分类指导员,还发动了311个院儿的113个‘院长’参与。同时,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楼门院儿,还被评为示范院。目前已建设两批共58个示范院,近300名居民参与,最多的一个院有13户居民加入。我们给示范院发放分类小桶,让居民垃圾分类从灶台开始、从家庭做起,‘垃圾不出院,定时定点投放’,让示范院成为‘火种’,辐射带动街坊邻里一起垃圾分类。”王莉说。
其实,二条社区的垃圾分类早已启动。去年8月,该社区就已“撤桶”。但桶撤了,垃圾怎么倒?
经过9次群众会,社区选出了22位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动员居民垃圾分类,同时协助监督垃圾清运。他们还和环卫部门一起制定清运时间,每天早晚两次定时收取,居民和清洁工当场交接投放,避免混投混运,实现“垃圾不落地”。
这期间也没少磨合。一开始,小型垃圾车开得飞快。垃圾分类指导员就提醒他们,在胡同收垃圾必须慢,“一个院儿少说几户多则十几户,开得太快,哪来得及出来投放。”现在,垃圾清运员也慢慢“摸门儿”,对一些腿脚不便的居民,会主动上楼入户收垃圾。
下一步,该社区将发动包括在职党员在内的400余名党员,成为垃圾分类示范户,“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员带动一个院儿”,辐射周边居民共同参与。
通州区潞源街道古月佳园社区“两桶一袋”直接发到居民手里见面不问“吃了吗”,先问“家里领到桶没?”在潞源街道,源头分类“三件套”全面上线。
“来,这个绿桶是厨余垃圾桶,这个灰色的您装其他垃圾,书本报纸之类可回收的东西您就放蓝色编织袋里。”这几天,潞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云飞和同事以及志愿者们,忙着在古月佳园小区给大伙儿分发“两桶一袋”。经过几天的发放,基本上每家都领到了“三件套”,从源头开始垃圾分类。
古月佳园小区是回迁小区,约有1600户居民。以前居民家里基本就一个垃圾桶,有人嫌麻烦不愿下楼再二次分拣。这次“两桶一袋”发放到位,就是从源头配齐。
“这两个桶我打算一个放厨房,一个放客厅。”居民马叔叔已经安排上了“两桶”。
据介绍,潞源街道倡导“便民服务 科学管理”的分类模式。一方面对设备设施改造提升,合理规划设置垃圾收集点,在古月佳园小区设置28个分类站点,保证每个单元门前设置一个。接下来,还将在楼下建立密闭式投放点,后续计划将分类站点从28个减少到16个。
同时,有序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将垃圾投放时间从原来的全天24小时固定为7时至9时、18时至20时两个时间段。在定时定点投放期间,16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也会对各个点位现场引导,并对部分投放不准确的生活垃圾二次分拣,实现点对点、人对人、时对时的服务引导。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建钢南里社区实打实的环境改善让抱怨声没了“别说,咱这个垃圾站真不错,小区环境敞亮多了!”让居民李大哥发出感叹的,是建钢南里西院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站。
走进小区大门,整洁美观的集中投放站很抢眼,墙上贴着生活垃圾分类简化细分表。分类站设在小区唯一出入口处,采用建设成本小、空间利用率高的可移动集装箱模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储区、大件垃圾及建筑垃圾存储区、再生资源回收区。其中,垃圾分类存储区还配备了空气过滤系统,划分了消毒区、分拣区及存储区,并设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
“你们这个垃圾站离我们楼门太远了,不方便!”一开始,老街坊们很有些意见,没少找社区党委书记屈璠抱怨。当时,社区试点“撤桶并站”,将西院原有的三处垃圾投放处合并为一处,散置各处的24个垃圾桶以及大件垃圾,都归拢到了集中站点。
但没多久,居民们的态度“神奇”地转变了。“因为环境实打实地变好了。”屈璠扭头指着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
以前一到大风天,白色垃圾满天飞的情况没有了;捡拾废品人员乱翻垃圾桶的情况没有了;装修垃圾、废旧家具露天堆放问题没有了。“之前有人在垃圾桶旁边扔床垫子,差点儿着火。”居民王大姐提起当时的情形还很气愤。
现在,那些气味难闻的垃圾桶区域,变成了报刊亭,方便居民阅读时事新闻,成了大伙儿茶余饭后的休闲地。看到社区环境改善,居民对撤桶并站和垃圾分类定点投放也更加配合。
专家点评循序渐进培养“环境素养”王维平(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市垃圾分类专班专家组组长):
此次出台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侧重于从垃圾处理的末端向前端移动,侧重于源头的减量化、资源化。将垃圾分类从一个行业管理,转化为社会管理,并且自觉和强制相结合。此次条例的处罚措施非常明确,但我认为,老百姓垃圾分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要以自觉为主、强制为辅,循序渐进。
居民垃圾分类的“环境素养”培养是最难的,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对居民而言,垃圾分类的普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由简入繁,且垃圾成分复杂,一时半会儿分清楚不容易。生活垃圾管理不能“一刀切”,要适应当地情况。
垃圾分类是一个大概念,社区、居民的参与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真正地参与其中,才能提升我们的“环境素养”。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金可
流程编辑:吴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