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怎么说王小波(我们为何喜欢读王小波)

(第1495期)

在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无非有两个特点,要么是作品有着了不起的艺术价值,要么是作品有着极为广泛的传播度。前者一般都是耗尽作者之心力,在当时也多半都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所谓生前作品身后名,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后者则不同,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多半在当时已经流传甚广,其死后又继续流传;另一种则是当时并未流传,但其死后流传极光,如同畅销书。

但是前者和后者两种要素皆兼备者,一般都比较少见。严肃文学,一般都鲜有读者,畅销书则多缺极高的艺术价值。然,王小波的作品却打破了这个魔咒,尤其是在文学式微的当今之时代,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奇迹,其书不仅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着极其广泛的传播度,其读者群十分庞大,甚至还有专门的自发组织:王小波门下走狗。

高晓松怎么说王小波(我们为何喜欢读王小波)(1)

那么疑问就来了,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喜欢读王小波?韩寒和高晓松各说一理由,可谓点中要害。

一:韩寒说了一个理由是:

“……王小波生前写了那么多文字,苦口婆心见道理说常识。后来他死了,人们才……发现了他作品的价值……”

韩寒该评论,说中了王小波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那就是他一直在用文学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常识,这种常识在他的随笔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高晓松怎么说王小波(我们为何喜欢读王小波)(2)

那么王小波想通过文学给读者传递的到底是什么常识呢: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学常识。

所谓文学常识,就是他不断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文学,以及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写作。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经常会被问道你为什么要写作,或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笔者看多很多作家的回答,比如莫言说写作是为了吃饱肚子,余华说写作为了摆脱拔牙,等等如是回答,一个个都俗不可耐,或者说太过物质化、功利化。因为说句客观的话,文学的价值和写作的价值,如果真如莫言或余华所说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但是在众多作家中,只有王小波给出了最真实的回答,那就是文学的价值和写作的价值,犹如登山家登山。登山家总会被问道你为什么去登山,登山家的回答是“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见王小波随笔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我为什么要写作》)

而登山家登山了那座山,绝对不是为了莫言口中的吃饱肚子、也不是余华口中的不再拔牙,实际上,登山家登山那座山,任何物质上的收获都没有,他只是因为一个信念,或者一个心中的秘密,或者就为了看一眼登上那座山之后的风景。而真正纯粹的写作,也恰恰是如此的。

王小波写作,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华。他回答得十分真诚。

同时,王小波开始写作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流行下海经商,文学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物质上的欲求是必然谋不到的,不可能实现莫言和余华的写作目的。但他还是写了,默默无闻的写,犹如一个登山家孤独地登山——不问收获,写就是了!

第二种是会思维和爱艺术。

国人常爱热闹,爱追风潮,盖因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或缺乏对思维的认知。因何如此?或许是国人没有体会到独立思维对自己的意义。也许如此,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自序中写道:

“我认为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假如有人说不思维才快乐,我只有摇头,却无话可说……”

王小波迫切地希望他的书能够引发读者对思维的兴趣,或者重视,然后学会思维,同时,他还希望读者能够热爱艺术。

他的随笔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有一篇随笔文章叫《用一生来学习艺术》,其中这样写道:

“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比之科学,艺术更能使人幸福……”

第三种是价值观的常识。

一个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很多人都问,很多都没结果。芸芸众生,都在忙忙碌碌地活,但是也是糊糊涂涂地活。即便有人有理想,也最终都掩埋在繁琐而沉重的生存重压之下。

王小波大概也面临这样的拷问,所以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随笔集中有一篇文章叫《工作与人生》,其中写道: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生而为人,不能胡乱活,不但要求得肉体的安逸,更要求得精神的富足,甚至精神的愉悦带给人的快乐更加无价。无论如何,不能单为肉体而活,如此与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

诚如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所写:

“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高晓松怎么说王小波(我们为何喜欢读王小波)(3)

有关各种常识性的东西,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有着非常多的表述。因篇幅限制,就不在此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或读者可以点下方链接购之细品,其中妙处自能体会。

二:接着,我们再来看看高晓松说的另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高晓松怎么说王小波(我们为何喜欢读王小波)(4)

韩寒在王小波的作品里看到了常识,而高晓松则看到了王小波作品的内在魅力。

且不说,他拿王小波和卡夫卡相比较,是否妥当。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看出来的,那就是他认识到了王小波作品的价值,与卡夫卡属于一个类型的:那就是启示。

由此可见,高晓松也算是个杰出的阅读家。

王小波的作品价值比较高的,要属他的三部曲(实际是四部曲,但是因《黑铁时代》影响略小,所以读者一般都只关注他最出名的三部曲,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此三部曲中,影响最大的是《黄金时代》。该书写的是知青王二和漂亮的女知青医生陈清扬之间的那些情史,因为对性的涉猎叙述过多,一度被列为禁书,直到获得《联合报》头奖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小波死后,此书更是成为热销书,至今仍被众多读者津津乐道,成为读者间谈论最多的书之一。

相比于《黄金时代》的好读,《白银时代》则是一组虚拟长篇,通过另类叙述展示了知识分子的别样命运。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寓言,一部反乌托邦的寓言小说。

该三部曲中,最好看的是《黄金时代》,最怪异的是《白银时代》,最具想象力的则是《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中,王小波把背景搬到了唐朝,以李靖和红拂等为主要人物,描写了一组秘闻似的小说,想象奇特瑰丽,爱情充满了情趣,阅读之时,常常忍俊不禁,一人傻笑得前仰后合。

比如《青铜时代·万寿寺》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薛嵩为了和士兵同甘共苦,并且表示扎根湘西的决心,也请刺字匠刺了两行字,左边的是“凤凰军”,右边的是“节度使”。但他以为自己是朝廷大员,这些字不能刺在脸上,所以刺在了屁股上。”

除了让人大笑,也令人思索,比如《青铜时代·红拂夜奔》中写道:

“在我周围有一种热乎乎的气氛,像桑拿浴室一样,仿佛每个人都在关心别人。我知道绝不能拿这种气氛当真。”

又说:

“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王小波的三部曲,除了故事好看之外,在叙述手段上、乃至故事背后所启示的主题上,有着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妙处。这也正是他的作品在文学层面的主要价值。

不过,不管是三部曲小说,还是随笔,王小波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智慧、趣味、启示。看之毫无乏味之感,反而有无限乐趣。可谓是大俗大雅,都到了极致。俗人看情趣故事,智者看故事之谜底,收藏家爱藏之。

高晓松怎么说王小波(我们为何喜欢读王小波)(5)

一个读书人之书柜若无一册王小波之书,恐怕是一种风景的缺失。

一个爱王小波之人,若仅一册藏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见而读之,是为喜欢。读而藏之,是为爱!

愿爱王小波的读者朋友,在这里相聚,愿我给你推荐的这个版本,能够成为你的新藏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