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书里怎么有曹雪芹(红楼梦变青楼梦)
前两天刷微博,看到《红楼梦》被骂了。
其实骂的不是《红楼梦》,是一档魔改《红楼梦》的文化综艺。
在这个读书越来越费劲的年代,一档综艺能将经典重现,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照理说是好事。
看看节目截图,演员长得挺好看,服化道也意外的赏心悦目。
可网友能骂得很难听:
“国家瑰宝都被你们这帮庸俗的人给毁了。”
“没文化的人就不要做文化综艺。”
“编剧是有什么大病。”
令人舒适的截图,毫无优点的评论,这反差有点大,让人不由得不去点开视频,给这档节目的播放量 1。
结果看完就后悔了。
不能说有点生气吧,只能说怒不可遏。网友是真没说错。
这档名为《美好年华研习社》的文化综艺,真是太坑了。《红楼梦》落到它手里,毁了。
《美好年华研习社》,是某卫视推出“青春文化养成综艺秀”。
126人的形制秀,重现一些经典,表现手法包括音乐剧、戏剧,都是原创;现场没有提词器,全是真唱;观众一水儿汉服打扮,可谓极尽真诚,相当讲究。
前几期的内容,画面精致,风格搞笑,内容粗糙,但能下饭。
直到11期,节目组放大招,祭出《红楼梦》。这下完犊子,“没文化”的老底全漏了。
11期重现了贾宝玉过生日的桥段,群芳共贺,抽花签。节目组将“抽花签”当做故事背景,让《红楼梦》中的男性配角——北静王、柳湘莲、蒋玉菡、秦钟、贾兰走到台前,暴露人物内心os。
所以,当后面探春抽完花签,柳湘莲就在前面说,贾探春,出身低,心气儿还特别高。这么爱出风头,以后肯定没啥好下场。
这话说的就没带脑子。
贾探春刚强敏锐,大气脱俗,又识大体,所以得别人高看一眼,怎么就成了爱出风头了?
她被迫远嫁异国,是古代女性的悲剧,合着都是她一个人作死?
而这些胡说八道只是糟心的开始。
史湘云一出场,秦钟马上说,自己和湘云“有可能”。
疯了吧,史湘云是什么身份,金陵史家第三代保龄候嫡女,跟南安太妃混得贼熟,轮得到一个寒门小官的不孝子弟惦记?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下一个雷是妙玉。原著里,妙玉给宝玉庆生,写了张帖子:“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让庵中一个婆子送到怡红院去。
没想到节目编剧大手一挥,就把故事改成:妙玉当众去给宝玉贺生辰,还敬了一杯合欢酒!
这是《甄嬛传》看多了,把贾宝玉当成温实初了,还是脑子一热,真把怡红院当窑子了?
这场闹剧林黛玉出场时达到高潮。柳湘莲邪魅一笑:“什么黛玉葬花,还不是演给宝玉看的。”
而贾兰说:“表姨虽然长得好看又有才华,但是太不懂礼教了。”
黛玉的自白是:“难道你们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不嫉妒吗?在这个大观园里,我就是最没用的,但宝玉不需要我有用,我就美美地来,美美地走。”
原著粉此时大概全部崩溃了。
谢谢,林黛玉不是贾兰的表姨,是表姑。
人家葬花是真心,是痴情,不是行为艺术。
没错,林黛玉没用,大观园里的女孩都没用,世界上就你们最有用了。
这期综艺88分钟,30分钟都是这些离谱吐槽。
这就是你们想弘扬的“传统文化”?一群男人围坐一圈,对大家名门闺秀品头评足,一分世家子弟的修养也没有。这种行为放在古代,都得被亲爹打折腿。
大观园里,女孩的诗词都不许流出,外面的男人还能知道她们悄咪咪搞行为艺术?
说到底,这就是恶意改编,借当代台词侮辱女性。在编剧心里,女孩唯一的作用就是当老婆,全世界的女人都该研读娇妻文学。
用林黛玉的话说,她们都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
怪不得有“红迷”气得起了杀心。
当然了,节目一开始的意图,大概是想用最“接地气”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浅白。可一部古典鸿篇巨制,有门槛很正常,硬要拿它抖机灵,只能暴露编剧无知无畏,以及骨子里的厌女倾向。
刚开播时,有嘉宾说:“我们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去告诉你们年轻人,什么才是我们的文化。”
住嘴吧,这不是我们的文化。
这些年来,关于《红楼梦》的改编剧也不少,但是鲜有成功案例。
抛开2018年情色版不提,2011年,李平拍了个《黛玉传》,马天宇饰演的宝玉一股娘娘腔。情节无功无过,就是发糖发得人牙疼,明显在讨好观众。
舞台剧版看的人不多,京剧版又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89年电影版倒是不错,可是女性反串宝玉的设定属实让人别扭。这几个版本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努力,忠于原著,言简意赅。
最糟心的当属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豆瓣评分5.9。当年看过10版红楼的人,至今都忘不掉它充满个性的服化道。
女演员的脑袋上贴了半张脸的假发片,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观众:
我们这都唱戏呢,您可千万别当真。
人一多,走路都拖影,就快进,跟掉帧似的,配上诡秘的BGM,大观园神似盘丝洞。如今“中式恐怖”正流行,10版《红楼梦》算得上时尚先锋。
有人闭眼刷,就当懒人听书,可是旁白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剧演得好好的,突然来几句画外音,腔调还很出戏,吓得人一激灵。
最让人不满意的是选角。
当年10版红楼为了选角,曾经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选,震动全国,其中多少不起眼的“小角色”,后来都成了角儿。
参选的人数太多,不合适的当然是数不胜数,但看似合适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车缙,比如张迪。
但是最后都被刷下来了,主办方认为候选人不够好看,演的也不行。
最后选的是这位小祖宗。
都说贾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可是10版宝玉给人的感觉……好像手搭凉棚,一个筋斗都能翻出十万八千里。
至于女性演员,程媛媛和87版黛玉有五分像,古典病西施的扮相应该没问题。
蓝燕相貌精致,不说演黛玉,演个秦可卿绰绰有余。
但这俩最终也被刷了,听说也是形象不够好。上位的是一脸憨厚呆萌,嘴唇嘟嘟的蒋梦婕。
只能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林黛玉。
用书里的话说,这就叫“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近些年,要说最好的版本,其实是小戏骨版《红楼梦》。一群小朋友,演戏当游戏,一点包袱没有,演什么像什么,从慈祥奶奶演到悲情少女,毫不违和。
可是小朋友演得再好,终归是扮家家酒,图的是个乐呵。
孩子们无法以成人的思考方式处理角色,内化原著精髓,一部鸿篇巨制,最后演成了童话故事。
想想曹雪芹付出的半生心血,只能感叹,可悲。
无论是《美好年华研习社》,还是10版《红楼梦》,被骂固然和编剧有关,和导演、服化道、演员相貌都有关,但最致命的问题,是态度。
《美好年华研习社》打着“尊重历史”、“勤学苦练”的标签,却没有督促演员了解真正的“文化”。前些天已经有媒体曝出,很多演员根本并没读过《红楼梦》。
而10版的劲头几乎全用在海选上了,对于演员的基本功培养、历史文化研究都没操太多心。所以当年黛玉漱口被很多人骂,搞得蒋梦婕很尴尬。
杨洋更惨点,没有演戏经验,哭戏不够好,导演上去直接三个大嘴巴。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87版《红楼梦》,给那些真心搞艺术的怒点一波赞。
说起当年,红楼剧组也是全国搞海选。150多个角色,候选者成千上万,而且很多女孩都想演林妹妹。
那陈晓旭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因为她的自荐信里有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长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导游一看,感觉对了!这骨子里就有一缕愁绪和娇柔,自然有演好林妹妹的潜力。
敢问陈晓旭之后,哪个后来人能自带一些贴近人物的特色?或是拿得出手的传统才艺?
所有演员选好,一群姑娘小伙被安排到圆明园集训,那是真“训”:琴棋书画,举手投足,都有人教,有人管;每天早起,先列队锻炼身体,日常半军事化管理,不许谈恋爱,不许考大学。
该演戏了,早起四、五点爬起来梳头,女孩们的眉毛全被薅光,头皮绷得生疼,晚上梳头,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大家心疼一会儿,就安慰自己:为了艺术,值得。
演员是幸运的,他们的付出是看得见的,可是一部经典背后,太多人的努力是看不见的。87《红楼梦》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优秀的插曲,作曲的叫王立平,唱歌的叫陈力。
王立平接到作曲的工作,反复研究资料,憋了整整一年才下笔,一首《葬花吟》创作了一年零九个月,前前后后用了四年,才完成全部创作。
用现在的话说,这四年就是用生命谱曲,纯纯的精神内耗,死多少脑细胞都不敢想。
而歌手陈力之所以能将歌唱进人们的心里,是因为她上岗前刚刚丧偶。她将无限的悲痛融入歌声中,才有了字字泣血的《葬花吟》和《分骨肉》。《红楼梦》插曲中,有陈力的灵魂。
更别提,开拍之前,剧组请了周汝昌这样的权威红学专家做顾问,整个顾问团包括沈从文、曹禺,书画家启功等近20位大师级人物。
1987年,中国拍电视剧的条件非常有限,红楼剧组演员没有真正的“片酬”,每天的补贴一百块都不到,却拍出了永恒的经典,可见艺术的成就与硬件条件并非强关联。
许多人都说,《红楼梦》包罗万象,深不可测,这或许只是过度解读。曹雪芹当年如果听说这些后世评语,或许也要说一句:我没这么想。
可是知道2022年,《红楼梦》还是能给当代人再上一课——
面对一部可敬的作品,唯有投入灵魂和真情,才能换回微末的成就。想利用经典博眼球的,注定要成为跳梁小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