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谈恋爱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现在的人谈不好恋爱)
在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空间里,人和人可以有好的爱情,你热爱你的热爱,喜欢你的喜欢。在这么大的差异性空间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特别好的共同性。但我们的活法还太单一,我们的外在性和丰富性没有释放出来,就很难把自己的内在从内向外、非常鲜活地表达出来。
本文整理自梁永安教授在复旦管院的演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永安
从大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来说,今天应该是男女有着共同时代命运、有着非常广阔成长空间的时代。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化、中产化、青春化在大规模地展开。
其中,跟爱情最相关的应该是“青春化”。青春化是鲁迅所关切的。鲁迅感觉到,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的过早老化。他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故乡》,闰土才30岁不到,头发就有点斑白,看到小说里的主人翁,他张口就说“老爷”,跟他的父亲一模一样。这种“闰土化”是很可怕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谈不好恋爱?
现代化包括五个方面:思维模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游戏规则。情感方式是现在最大的短板。
我们往下一步发展,在2030年要实现人均超过2万美元的GDP。2万美元是一个历史性的指标,全世界33个发达国家里面,凡是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国家历史以来就没有倒退过。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稳定性在大大加强。所以,我们国家在这些年以来没有太大问题,应该达到这个程度。
但是在这个节点上,我们要分析问题在哪里,为什么现在的人谈不好恋爱?
在历史的发展里,分析内部结构可以发现,我们尽管从总量上看是一个已经发展非常快的共同体,但是细分来看,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北师大2019年做了中国收入分配研究课题,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有39.1%的人,等于是5.47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两项加起来,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数为6亿人。月收入在1090-2000元之间的人口为3.64亿。所以,整个国家大结构看上去很现代,实际上还是一个“金字塔”,中产化之路仍很漫长。
人在爱情里所赋予的欲望,与这个结构大有关系,比如说房子、物价,就造成我们把爱情和婚姻过早地连接。恋爱的程度在这个领域里面没能完整地去实现自由的预期,它必须要跟门当户对的标准挂在一起。很多年轻人一开始说是“谈恋爱”,其实就是在“谈婚姻”,精神与情感很难真正地释放。一个人在追求物质的不断增长的愿望里,其实有他的合理性,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历史阶段不适合谈恋爱。
回看19世纪法国巴黎和里昂的社会分析,为什么像巴黎和里昂底层的人,他们有了点钱,第一个欲望就是买房子?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小作坊一样的家庭,一家人只有一间房。贵族有自己的会客室,他们的私人空间和会客空间严格区分,而穷人什么都没有。所以,穷人一有钱,第一诉求就是马上把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分开,这体现了人的尊严。
这当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当下的收入状态下,年轻人,特别是男性,觉得成个家太难了。
再看中国人的学历结构,也呈现为金字塔形。2020年的一个统计显示,我们国家网民的主体学历是初中,占了40.5%,高中、中专、技校占21.5%,加起来是62%,大学专科才占10%,大学本科及以上占8.8%。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相关到他的精神需求和满足感。四面八方的人在一起,价值观念、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交汇,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宽、对世界更有理解力,生活目标、人生目标更加清晰。
为什么现在很多女性怕结婚?
在2021年全世界中等教育性别平等数据里面,150个国家参与评比,中国排第126名。在高中阶段之后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女生要少得多,但是在高等教育的男女性别平等的排名上,中国是世界第一。这就是说,靠第126排位的中等教育入学率,上升到全球第一名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可见女性的力量是无限的,体现在她的创造性和对世界的观察力上,给她一个舞台,她就能撬动命运。
但当你硕士毕业,在最好的发展阶段,角色压力马上来了——被逼着相亲、结婚,生孩子等等。所被赋予的角色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带来一种对婚姻的畏惧。
我们社会整体的这种生活,对于女性的生活观念、价值、认识还远远没有进入真正的现代社会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高学历女性的一种无形的、强行的封闭感。
现在的单身体现了现代社会情感的自然状态
2020年8月,全球市场研究公司欧睿国际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2019年全球单身人数大幅度上升,增幅高达31%。这个跨度是非常大的。其中,像韩国这样一个比较传统的社会,单身人口也增长了39.1%,一个5000万人的国家,独居人口达到900多万。日本也是超级“单身”国家,2015年时,所谓的“独居家庭”达到了34.6%,美国也是超过了50%。
中国在2018年做过调研,单身成人人口达到2.4亿,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人处于独居状态。
但是这个状态并不可悲,这其实是伟大的历史进步。因为从传统来看,好像人人结婚很完美,实际上是制度安排、制度强制。而且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哪怕到了18世纪,美国还有一个州规定,女子到了规定年龄不嫁就没收她的全部储蓄,所以人人结婚,好像都很幸福。我们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现在的单身社会避免了这种悲剧,体现了人的自由,体现了我们整个社会发展里情感的自然状态。
在世界范围里,也包括我们国家,单身在整个生活方式里面获得了应有的权利,来之不易。
1992年是美国的女性年,36岁的黑人女助理状告她的雇主性骚扰,结果全美国的主流媒体都不相信她。为什么?一方面她是黑人,一方面是她36岁。36岁不结婚很奇怪,不正常。1992年之后出现了新的主义,女性必须要拥有单身的权利。
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男女现状,体现了历史的变化,体现了我们新生活的转型,但是也体现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情感、男女之间的自然情感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单身?
为什么单身?各个国家的状态不太一样。我们来看看——
法国人也做过调研,法国人单身的第一个理由是“无法放下前任”。我们知道法国人的前任很多,一个研究表示法国男人平均有16个前任,法国女性平均有9个前任。还有一个是“我们没有精力投入一段认真的感情”,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想要尽情享受青春”,因为你的一段情感投入意味着你丧失其他。“面包和爱情都想要”,既要有很好的物质生活也要有很好的情感生活,这样完美的对象很难找。
理由中还有“太忙没空”、“害怕受伤”。“害怕受伤”对于中国青年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社会有一个基本规律:一次把恋爱谈成功的概率特别低,一次结婚结对的概率也很低,这个时候伤害是很大的。我们特别缺乏非常美好的分手文化,一分就分得很伤痛。
“一人食胜过两人餐”。社会发展有一个新的现象,社会消费特别发达,这也可以叫集体消费。一个人的时候供给你的单身资源特别多,不光是物质的,还有精神文化的,可以感受非常好的单身生活。一个人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能构建的最好生活方式是什么?是正好单身。单身的日子过得轻松,而且给自己留下很大的自由,而一旦结婚这些东西就完了,你要肩负一个家庭的责任。
单身的原因还有“探探一下,真爱走开”、“永远处于被动”。我们现在的人不如原始人那么主动,像凯伦·布里克森写的《走出非洲》,里面原始非洲人谈恋爱,非常富有激情。还有“手机就是我的恋人”,我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远远高于另一半。
我们的青春,爱情不能缺席
我们的青春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文明变迁的时代,爱情不能缺席。因为这个时代,我们只要把对情感的理解、把眼光打开的话,会发现爱情就在眼前。
我们这个时代,总结起来就是伟大的文明变迁时代。为什么?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中国的一切地方都可以看到三代文明像三明治一样堆在一起。七八十年代的人从农民时代过来的,他们的生活有传统的生活习惯,基础是木船;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是工业时代长大的,他们不要老父亲的木船了,是钢板船,走向大洋;90后和95后新的生产方式都变成高科技了,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三种不同文明互相融合,无限多样。
在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空间里,人和人可以有好的爱情,你热爱你的热爱,喜欢你的喜欢。在这么大的差异性空间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特别好的共同性。但我们的活法还太单一,我们的外在性和丰富性没有释放出来,就很难把自己的内在从内向外、非常鲜活地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有点无奈,因为历史证明它有个规律,一切东西都是先获得才放下。追求这些可计量的东西是绕不过去的,你没有得到以前,内心深处是特别向往的,这就是社会批判理论赫伯特·马尔库塞的观念。那种欲望从小到大已经植入到你心里了,不是靠观念变革实现的,当你获得之后才发现也就是个样子。经历人生种种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最宝贵的是人,人比一切物都有温度,都有活力,都有他内在的丰富。
我们今天处在这个时代,被重重欲望包围,所以我们往前走的时候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过30年,我相信中国会出现一大批人,他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会深深感叹当年的选择,太年轻路很长,总觉得前面还有更好的,错过了自己最应该爱的人。几代人之后就能沉淀下来一种新的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对爱情新的定义。
年轻人要爱自己、爱社会,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罗伯特·杜瓦诺拍的这张1950年的照片,巴黎最好的维尔旅馆前,年轻人在接吻。这完全不是一张浪漫的照片。照的是什么?照的是周围的人,看都不看,各走各的,象征着我们城市为核心的社会最大的价值在哪里?自由。
《维尔旅馆前的情侣》——罗伯特·杜瓦诺 拍摄
这是一张让人心里很沉重的照片,我们会问自己“能不能做到”。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靠外部来判断和评价,没有自我评价、选择的勇气和思想独立。照片正好体现了一种困境,体现了我们在现代社会面前进退维谷的状态。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男男女女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无力感。
梁启超在1901年就写《过渡时代论》,写中国人处在什么过渡时代,就是这个问题。鲁迅也早就感觉到了这个问题,选择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文学作品中,比如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也是写年轻人的选择,四姐妹,大姐羡慕上流社会,代表了大多数女性的现实生存,老二是追求爱情自由,是单身的,因为读者不放过她,最后用了一章匆匆忙忙结了婚。
还有我们行动力的缺失。乔伊斯总结现在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精神瘫痪,很多人无限向往远方、诗,就在窗户门口看,不可能打开门。《呼啸山庄》讲到作为女性如何安身和立命两点之间的巨大冲突。《傲慢与偏见》,以前英国法律规定男爵一年收入不能低于2千英镑,公爵不能低于两万,所以达西是不得了的。但是女主就是用偏见来对抗他,一定要精神的平等。即使她没有财产继承权,可能到最后无处安身,但是她也不去攀附他,她要的是真爱。最后“当我发觉我自己已经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这就是真感情。
还有一种不确定性。我们面对世界总是希望风调雨顺。很多人把保险放到第一位,宁可把自己的生活打折。
还有爱情里需要的一瞬间的真爱,你看《黄昏的清兵卫》里面,生死关头到了,他就想到了这个女人,跟女人说如果活着回来就娶她。这个女人说:“你之前拒绝了我,我已经跟别人订婚了。”然后他就去跟别人决斗,此时女人才醒悟过来她其实爱他。年轻人不再年轻的时候,才想到原来自己爱的人已经失去了。
《卡萨布兰卡》给我们讲了一个在放下中实现爱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妻子一定要离婚,因为爱上别人了,最后净身出户。丈夫拿出一张卡送别她,说这张卡你一定要带走,以后有任何事情你有一个支撑。我们很多人在分手中才真正理解爱,爱的本意是为他人幸福。
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分手文化。我有一个学生,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他后来跟我说“我一点都不怪她,是我不好,我让她失望了”,而不是整天抱怨别人。这就是我们时代需要的精神。
中国的爱情是有传统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要面对生活和工作,爱自己、爱社会,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实现国家伟大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个人的幸福。
一个人一辈子就是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事,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两个事情都很重要。
谢谢大家。
【教授简介】 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青年文化、现代电影。通过网络,他的课堂延伸到了复旦校园之外的世界。在B站,UP主“梁永安”拥有80多万粉丝,获赞120万。他说,选择在网上开课,是希望能和后浪们成为同行者,一起随着时代往前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