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计划毕业后有限制吗(高校应用型本科该如何自处)
【光明时评】作者:景安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白滨(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助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高校专项计划毕业后有限制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校专项计划毕业后有限制吗
【光明时评】
作者:景安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白滨(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助理)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博弈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因“职教分离”而引发的焦虑和讨论一直持续,而深圳技术大学等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崛起也带给社会新的启发。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40所,其中本科院校1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总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其中,应用型高校主要目标是培养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并开展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方面的研究,本科生层次是主体。而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是按就业导向的要求、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以专科层次的高校为主体,目前也正在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试点工作。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给高等教育提出新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为高等教育带来新挑战,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进一步明晰。反观现实,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不清晰、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不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仍比较凸显,亟须针对性破解,其中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坚守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定位。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对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足20%,而对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则超过80%。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应盲目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而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秉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在服务地区发展和应用型办学方面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根据学校特点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实用性。积极推动校地教育资源合作共享,使应用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推动应用型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第二,参照职业科学建立合适的专业体系,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职业与专业的关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学科专业体系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衡量高校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也是重组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的关键载体。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需瞄准普通职业和专业性职业的中间地带,避免与职业教育本科及研究型大学开设的专业雷同或重合,而应该在职业院校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与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密切联系。专业建设的重点不盲目追求尖端与精深,而应着重考虑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和就业领域的广泛性与普适性,实现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与现代制造业、新型市场、新兴职业的无缝衔接。
第三,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创新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从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延展性的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人才培养过程应与真实工作过程建立紧密联系。
具体来说,应首先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细化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其次,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对标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开发课程,探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整合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更加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再次,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体系,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探索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共建产业学院,构建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和长效机制。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