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的什么称为天府之国(汉时天府专指关中平原把成都平原称为天府的起自何时)

成都平原的什么称为天府之国(汉时天府专指关中平原把成都平原称为天府的起自何时)(1)

关中平原,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其至尊地位,后来被另一个天府之国所取代,至今人们提到天府之国,自然会联想到成都平原。

早在古蜀时期,成都农业已具相当水平。战国时李冰修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成都地区很快成为全蜀农业经济的中心,不仅“民食鱼稻,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且富于“桑”漆、麻、纻之饶”,“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

这段概括的说成都农业的发达和富饶程度已接近全国之冠。

到汉代,成都繁荣程度超过了素称“天府”的关中,使得“天府”的专称从关中移到了成都头上,而关中反而被号为“近蜀”。

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中,则把蜀首次专称为“天府之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从此,天府成为富饶的成都平原的代名词。故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蜀地之富,除农业外还表现在手工业之盛。

古蜀时期,蜀锦、蜀绣、蜀布、蜀漆等产品已经名闻天下,而且输出到遥远的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

至秦汉时,更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的历史文化记

录。

成都平原的什么称为天府之国(汉时天府专指关中平原把成都平原称为天府的起自何时)(2)

如临邛在汉代成为全国冶铁工业重要基地、西南冶铁之都,卓文君之父就是从赵国迁来的冶铁富商,资助文君开酒坊和数百仆人,并在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

汉代成都“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朝廷还设了“锦官”管理织锦作坊,那时的足踏织锦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战国早期,成都已开始制造漆器(如商业街船棺墓葬中发掘出了大批精美的漆器);至汉代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著名的“金错蜀杯”、“蜀汉釦器”等,成为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

古蜀时,成都已有“市”和“肆”。《蜀王本纪》记载春秋时老子为

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秦统治蜀后,专门设置了市官进行工商业管理。划出相对集中的商贸区,推动商业繁荣。

至汉代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喧哗鼎沸,嚣尘张天”的繁华程度。

据扬雄《蜀都赋》的描述,当时成都一共有18道城门,“四百余闾(里巷),“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双流”,可见当时百业繁盛的程度。

西汉时,成都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东汉时,成都是除长安之外的全国公认的“五都”之一。

商业繁荣带动对外贸易。古蜀不但与秦楚、滇、夜郎以及中原地区通商,全国各地均可见到诸如丝织品、漆器等“成都

造”的影子;而且还与南亚、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有着商品贸易关系。《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述:“博望侯张骞使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

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身毒”读 yuan du,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也就是说,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之前,古蜀国的先民们就已开发了一条自四川成都至滇池沿岸,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并把大量的古蜀特产销往那里,以此为中转流往更远的地方。

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大夏,发现那里早已有蜀产的枸酱、蜀布、邛竹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川成都至滇池的道路被后来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当时北方出川直达汉中的道路叫“石牛道”,该道现正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成都平原的什么称为天府之国(汉时天府专指关中平原把成都平原称为天府的起自何时)(3)

可见古人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成都周边的诸多古镇就是那时的客栈,服务于进出蜀地的商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